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你不可不知的香港遺蹟

千年古井重見天日,爭論繼續熱鬧。
有人說,掀起話題是好事,可是坊間的討論並未見得如何深入,原因大概可能是,我們對於香港古代歷史本來就不大認識。
不過,不止歷史,即使是成了古蹟勝景或博物館的考古遺址,其實我們平日都沒有好好認識。
例如,李鄭屋漢墓很重要,但有人連它在香港什麼位置都不知道,以為它在新界。
今期,我們走訪幾個歷史專家,聽聽他們提醒香港人不要忘記的重要遺蹟,有哪幾個。
李鄭屋漢墓 謎團至今未解
李鄭屋漢墓,之所以有很多人都說這是香港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除了因為這是屬於年代久遠的古蹟,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說,「我們不要忘記,這是六十年前的發掘」,以當時的技術和知識,在香港仍未有正式的考古組織之前,李鄭屋漢墓的發現,在當時來說,的確很轟動。
漢墓出土哄動一時
一九五五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打算興建徙置區時發現的。他說,由於當時香港未有嘗試過這種發掘,港大的林仰山教授於是成立了考古隊,在古蹟位置整理出土文物。「當時我們對於這個墓穴究竟是屬於什麼年代,也有爭議。不過後來找到墓穴的磚頭上有字,刻上『大吉』和『番禺』。」蕭教授說,在東漢時期,香港是在番禺的管轄之下,「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漢墓」。「從墓穴的建築看來,當時不止有一兩個人建這個墓穴,而是有一班人,所以這證明了在漢代曾經有一班人在這裏附近居住過。」不過,最為人疑惑的是,這個古墓裏並沒有找到人骨或骨灰。「我們後來在其他漢唐時代的墓穴,見到的骸骨大多不是安放在四方棺木內,而是用『魂瓶』,即是現在的骨灰龕,那個年代,原來一般會把屍體火化處理。」可是,在李鄭屋漢墓裏,連魂瓶也找不到。於是,墓穴的主人是什麼人,至今仍然是個謎。而為什麼裏面沒有屍骸呢?「這有很多說法。有些人推斷,家人或許把死者送回鄉下落葬了,這或許是個衣冠塚。又有人說,裏面可能曾經被洗劫一空。」
蕭教授說,在李鄭屋漢墓出土以前,我們沒有掘到過比這更年代久遠的古蹟,「所以當年是很哄動的。現在的博物館裏,有一張黑白照,當時有很多人圍觀墓穴,有些人表情驚訝」。
只是,礙於當時的知識和香港經濟不景,社會沒有太大意識如何教育大眾和討論它的重要性,才讓今天的人即使知道有李鄭屋漢墓,其實也不大了解它的故事和意義。
九龍寨城 無王管時代
對於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志堅來說,九龍寨城的考古發掘也相當重要,尤其它讓這個本來叫做「九龍城寨」的地方獲得正名,清洗這裏一直以來烏煙瘴氣的單一印象。
區志堅說,小時候,他所認識的九龍城寨、常聽的「城寨風情」,都是一些口耳相傳的描述,大多關於黃賭毒,「也很正常,這裏三不管,應該什麼事都會發生」。一九八七年,在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以後,殖民地政府宣布清拆寨城,在原址興建公園,當時計劃的公園名字仍然是「九龍城寨公園」。六年後,一九九三年,遷拆工程完成,考古發掘隨即開始,當時發現了寨城城牆和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旁邊的石板街,還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而當中其中一個重要收穫,是在南門原址尋獲兩塊石造門額,其中一塊雖斷成兩截,但能清晰看見「九龍寨城」四字蓋。「『城寨』變『寨城』,這裏的過去是怎樣,突然清晰了。寨城,是因為有軍隊駐紮,然後才衍生出來的城,而不止是一條村、一個城,咁簡單。而這裏找到的炮台,也看出城寨當時的兵力並不弱,甚至曾打贏過英國人。」
寨城炮台 曾擊退英軍
翻查資料,九龍寨城於一八一○年已建有炮台,一八三九年曾與英國義律的軍艦炮戰,結果擊退了英艦。英軍在一八四一年登陸港島後,清政府在九龍築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加強海防。寨城共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南門為正門。日治期間,城寨的城牆被拆,用來擴建啟德機場。香港回歸前,寨城清拆後,南門遺蹟原地保留,列為法定古蹟。
除了寨城的門額,在二○○八年,考古人員在舊啟德機場,發掘到龍津石橋遺蹟。這石橋建於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五年,是一個登岸碼頭,一八九八年,中英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按條約英國租借新界,而中國官員仍可駐守九龍寨城,而龍津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所以,它見證了九龍街及周邊地方的經濟活動,也體現中方掌握九龍關和寨城的管轄權,是中英雙方角力的象徵。
古石刻 公元前文化出沒
中國南方,自古以來都被稱為「南蠻之地」,沒有文化,可是考古學家其實早就發現,香港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另外香港亦有八處古石刻,證明在四千年前,即是公元前二千年,已有圖騰出現。這裏,並不是個沒有文化出現的地方。
香港史學會會長鄧家宙博士說,香港的古石刻,都在海灣的南邊至西邊位置發現,全是一些瑞獸圖騰,估計是用來鎮壓風雨凶險。「它們多位於海邊,可以推想當時居住的先民,以漁獵為主,農耕為副。」八處石刻,分別位於港島的石澳大浪灣、黃竹坑;西貢的滘西洲、龍蝦灣、東龍洲;大嶼山石壁;蒲台;以及長洲。「現存新石器時代的遺蹟,集中在西面至南部的海邊,內陸者較少。這種聚落分佈,大概是盡量避開香港夏季颱風由東南面的正面吹襲。如在東面建屋或從事漁農作業,天然之利盡失,遺害亦大,所以聚居西部。而且這些遺址都屬於淺水位置,較容易找到生活資源,有利定居。」
窺探本地原始崇拜
至於石刻上的圖騰,可歸納為「雲雷紋」、「饕餮紋」和「蟠螭紋」三種。「雷電,在世界許多地方的神話傳說中,都代表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讓萬物敬畏。如在雷州半島,就有極豐富的雷崇拜文化,而在傳統道教儀式中,雷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蒲台、長洲的石刻,都應屬雷雲紋。而東龍灣的蟠螭紋,是至今香港發現最大的石刻,長2.4米高1.8米,其實在《新安縣志》中有記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
「在社會尚未發展出多元神靈來分擔不同祈願功能的時代,這些古石刻建構出本地原始崇拜的雛形,對推動本土前代的信仰發展亦有重大意義。」
馬灣 新石器時代墓地夠轟動
說到重大的考古遺址,不能不提提馬灣。一九九七年,發展商在馬灣地皮動工前,掘出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墓地,一共有約二十座,其中十五座墓裏找到人骨,轟動考古界,還被列為當年的「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拔牙人骨曾行成年禮?
上月,在土瓜灣的古井新聞曝光後兩天,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曾在政府新聞網撰寫文章,當中就提到九七年的馬灣考古。他提到,這項發掘後來在二○○○年也被選進二十世紀的「一百大重要考古發現」。當年找到的人骨,後來經復原的頭骨曾經被拔牙,「據考古學者的研究指出,拔牙風俗是遠古氏族社會的一種行為,拔牙年齡多在15至20歲之間,可能是作為成丁或者婚前的儀式」。
蕭國健教授也說,這是越族人的成年禮,叫「斷齒」,將門牙打碎,表示「大個仔」。「其實日本等地都有類似風俗,女仔門牙被鋸崩,日本都是越族人生活的範圍。」
除了墓穴,馬灣還找到不少居住遺蹟和豐富的文化遺物,對研究香港和嶺南地區的史前文化,以及原住民種族歷史的了解尤為重要。馬灣的出土文物,已交香港歷史博物館收藏。馬灣公園展覽館中,有介紹這次的考古發現,而當時出土的唐代灰窰和清代磚窰,就被移到館外展示。
大潭古井 水中井給誰用?
今次掀起全城關注的古井,出土在城中的土瓜灣,潘新華說,這讓他想起大潭篤水塘對出海灣的海中古井。潘新華是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築系副系主任,他的研究團隊,使命是用工程學的角度去看歷史建築。二○一二年,他們和香港水上考古隊就去到大潭港,潛入海中的古井做研究。
海上沒有人居住,為什麼海中會有個井?即使有人住,井中水都是鹹水吧?潘新華說,大潭港總共有六口井,兩個被船撞毀了,現存的只有四個,都是在一九○二年建造。「一九一二年,政府想在大潭建水塘,水壩本來計劃在這裏近岸的海灣上建。」所有工程,不論起樓抑或起高鐵站,都要先做地質勘探,「我們要知道地下面是泥,還是石?這會影響地基的設計和結構。要是不先做勘探,到真的要打地基時,才發現有問題,那就會拖慢工程,成本又貴了」。現在的勘探技術,是從地面開始鑽個洞,把泥和沙的樣辦抽上來,就知道哪兒是石層(bed rock),找到穩固的石層,水壩建在上面就穩固了。
百年前勘探痕迹
可是在一百年前,還未有這種鑽洞技術,於是就在海中建井做勘探,那裏水底算平,工程人員會選在潮退或水乾時挖洞。他推斷,當時的人會先在海底放上一個鐵環,然後在上面加磚,成為井欄,然後在裏面把水抽出、挖泥,鐵環因為下面的泥被挖走而向下沉,工程人員就邊挖邊在環上加磚,挖至找到石層為止。可是他們又怎知道那是大片的石層,抑或只是剛好挖到大石而已?「問得好,所以要多掏兩個井,測試是否在同一高度挖到石。」結果,三個井之中,一個傾斜了不能使用,另外兩個,分別在地底40呎和60呎找到石,「於是他們就在40呎那個再向下挖,的確,那原來只是大石,挖至60呎才到石層。」可是石層位置太深,60呎,以當時的技術,在那兒建壩很危險,於是當時政府嘗試改在再靠近岸邊一點的地方挖多三個井,但石層同樣在60呎深的地底。「所以最後水壩沒建在海中,而是在山坡上。」用來做勘探的海中井,大概當時的工程人員嫌工夫多而沒有填回再拆,於是留了下來。「一百一十年歷史的井,英式磚砌,是很好的遺蹟。」這幾個井,古蹟辦列入新項目名單,等候評級。
潘新華提醒,欣賞古井,千萬不要爬進井裏。「井裏有很多垃圾,包括大型的魚網,我們的潛水員也差點被纏着,很危險。」
李鄭屋漢墓
.港鐵長沙灣站A3出口,沿東京街步行10分鐘;
.九巴2A號,在博物館門前下車
九龍寨城
.港鐵樂富站B出口,乘計程車至東頭村道
.1號九巴,於九龍寨城公園站下車
古石刻
.長洲石刻(華威酒店後門樓梯位置)從長洲碼頭轉入東灣路,至海灘右轉長洲沙灘路至華威酒店,步程15分鐘
.石壁古石刻(大嶼山石壁東灣)
從東涌乘座11號大嶼山巴士至石壁水塘堤壩下車,沿小路之路牌指示下行約5分鐘可達。
大潭古井
.大潭港灣,近岸的地方有海中古井。
.新巴14號,在水壩下車,沿路走下海灣就看見
馬灣
中環2號碼頭搭乘渡輪前往珀麗灣碼頭,下船後走到珀麗路,然後左轉至珀林路

文 陳嘉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