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山貨拍賣會

那邊的一間籐器店是開朗的,
它正如花朵般展散若無數的冠瓣:
門前放着木箱和竹籮,門邊倚着小矮凳、竹掃帚,
門沿上掛着燈盞也似的籐籃。
我們都喜歡這店,
它不但富於店的奇異風采,還令我們想起,
這些籮和籃、竹器和籐器,都用手逐個編織而成,
它們本來就是一種美麗的民間藝術。
——西西《店舖》
山貨店大發興記的舖面,掛起一堆堆不同款式、用途的籐器,那些籐籃像花,於是想起了以上一段文字。
這間老店在西環尾,比卑路乍街電車西行總站還要西。
招牌寫着「大興發記手工藝品」。
山貨,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的民族工藝,所有物料來自植物,以手工編織成。
這間老店將於月尾光榮結業
——原因不外乎是行業式微,沒有後人接手的故事。
有情街坊打算替他們在月尾搞一個「拍賣會」,歡送這間老店。
「一殼眼淚」 辛酸史
一九四六年,十三歲的陸先生跟隨父親在大興發記打工,「大發興記呢個字號,我睇都有成百年。我爸那時也是跟人打工,後來老闆唔做,將舖頭給了伙計,有人自己開新字號,我爸則頂了大發興記。」近年,陸先生女兒到舖頭幫他,單是陸家也做了三代人。
那些年的家居藝術
大發興記原先在文咸東街和摩利臣間交界的一幢唐樓處,那裏現在是西港城對出的「上環文化廣場」。「以前舖頭對出就是三角碼頭,阿爸自己行出去揹着二千把葵扇回舖頭,好恐怖!」陸小姐回憶說。「八十年代初,政府說要起馬路收樓。土發公司(土地發展公司的簡稱,市建局的前身)年代。那時沒有賠償呀!真係一殼眼淚!」大興發記老闆陸輝說,那時他們搬到西營盤的貨倉經營了數年,八三年再搬到西環尾的現址。
走入大發興記,發現了幾件在八十年代的舊居常見的家庭用品﹕竹篦梳(兩邊齒梳)、雞毛帚和羽毛扇,還有那個用來背的「不求人」。從前的家家戶戶必備的家用品,隨年月變遷而在家裏消失。
什麼是山貨?
山貨其實就是日常家居用品,這些用品製作物料都來自山野,如蒸籠、竹蓆、竹筷子、竹筆筒、籐籃、葵扇、草帽、草墊、荷葉、竹葉和油紙遮等等,都是能自然分解的「環保」器具。有些用具會有不同物料製成的版本,如蓆便有竹蓆、籐蓆和草蓆等。在塑膠器具及布料能大量生產、普遍使用之前,山貨店有如現在的家品店日╳城、╳惠等。不過近年大發興記也兼賣了一些塑膠製的日用品。
售罄 就真的買不到了
山貨店的樓底高,面積大——山貨店賣的都是盛器,那些籐籃、竹籮都難以摺叠,需要大量空間來儲存貨物。現在大興發記裏的貨物,不少都存在後倉二三十年!煙斗、草帽、籐製書篋、麻繩製成的籃。很多山貨用品,如油紙遮、送飯用的隔籃(正是隔鄰「乜乜物物」提到的「提籃」)等,數年前當貨尾賣完便沒再賣了。「那些隔籃、籐蓆,現在大陸都無人識織做。你看我舖頭這張高腳木櫈,我也買不到了,因為連大陸間廠的地皮都賣了給別人起樓。」因為房地產發展而令製作業無處容身,也不單是香港的事。
大發興記光榮結業拍賣會
日期﹕五月二十四日(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址﹕西環堅尼地城域多利道十一號
百年大廈A舖地下
文革時代手工最好
「文化大革命年代產品的手工、質量係最好!」記者對大國歷史「知啲唔知啲」,對「文革」的想像只是一片紅色恐怖。「那時的人只講人工,唔講錢!以前的手工真係好認真㗎,而家至求求其其。」那個年代真有其「手工藝烏托邦」的一面?那些年的陸生,曾為揀貨走遍大江南北,山東、陝西、湖南、北京、上海……做買手最開心是揀着行家沒有或不敢買的貨品,買來轉手大受歡迎,證明自己有眼光,「有一些方形的籐籃,買回來做污衣籃,還有坐墊,很多很多……」陸生說,本地的國貨公司也跟他們訂貨,也有外銷至日本、東南亞。
手做的溫度與智慧
問陸先生會不會手做籐器,他謙說不會,不過「拎起手」還是知道每件貨品的質量。剛巧有一客人來買所餘無幾的籐製書篋,那個款式只剩下一個,但手挽鬆脫了。「阿爸你可不可以替他加番手把?」陸生點頭,「貨品出門就不會修理。但來貨時有甩漏會先修補。」他說他的手藝是在大陸視察工廠時,看着那些工人做,他從旁「偷師」。現在我們的家居用品,都由機械生產,令人慢慢忘記了「雙手」這種工具。「雙手」由人心控制,不盡善盡美,做出來的東西有時會粗糙、甩漏,卻有一種機械生產不來的溫度。眼看鐵路快要駛進西環末端,老店會非常突然關門,有關製作與修補的工藝,當中傳承着的民間智慧,不知要到哪裏去找。
大發興記的「懷舊」貨物,偶然會在「夜冷店」見到,「去到那裏就值錢了!」結業在即,陸生與女兒倒看得開,「平平地賣咗啲貨,唔好嘥地方」。近日陸小姐不時爬長梯上閣樓,取出一些封了塵的舊物。
「灰塵也值得細心觀看,正如一位拉丁美洲的小說家這樣說過: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寫於差不多四十年前的《店舖》有此一句。文章裏那些上環、西環一帶的小店,相信現在有不少已成為牙籤樓(「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房子提早老去」)。而那位拉丁美洲小說家剛剛也離開這個年代了。

文 蔡琇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