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全球化相關概念:
.全球在地化:全球在地化是指跨國企業明白要成功在各地推銷其產品及服務,就必須根據各地的情況,將其產品及服務,以至銷售策略作出一些本土化的調整,加入本土的文化元素,以配合當地消費者的文化喜好。而在對外輸出文化時,也會因當地特別情況而作出文化調節
.文化承傳:文化承傳是指將過往流傳下來而且具有價值的事物加以保留和發揚,以流傳給下一代。而文化承傳包括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
.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不斷追逐潮流,並透過消費購物來尋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消費者一般為「想要want」而購買物品,而非「需要need」
.文化承傳:文化承傳是指將過往流傳下來而且具有價值的事物加以保留和發揚,以流傳給下一代。而文化承傳包括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
.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不斷追逐潮流,並透過消費購物來尋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消費者一般為「想要want」而購買物品,而非「需要need」
【2】為何萬聖節近年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
.經濟方面,商人將節日文化和消費掛鈎是萬聖節受重視的重要原因。近年,海洋公園及迪士尼在萬聖節前推出有關萬聖節的活動,如鬼屋及安排鬼怪裝束的表演人員到各區宣傳,加上大量的電視及報章宣傳,增加了香港人對西方萬聖節的了解。同時在主題公園內或街上不同店舖將萬聖節與消費掛鈎,趁勢推出大量萬聖節商品,例如鬼怪裝飾,印有鬼怪圖案的衣服及日常用品等。商人利用節日的時段來營造消費氣氛,令消費合理化。這過程吸引更多港人留意有關的節日,潛移默化,令萬聖節成為香港人每年都慶祝的節日,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文化方面,西方節日文化的歡樂特質也是萬聖節受重視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下,西方文化不斷以各種途經傳入香港,例如商品銷售及電視電影等,令香港人對萬聖節有了較多認識,了解到「鬼節」也可以狂歡嬉戲,也可帶來很多歡樂。相反,中國傳統七月鬼節(盂蘭節)的氣氛十分嚴肅,老人家會在路邊燃燒祭品,營造恐怖氣氛。相對之下,西方的萬聖節含有歡樂元素,青少年並且能和朋友們慶祝節日或參與主題公園的節日活動。西方節日文化符合青少年追求潮流及玩樂的心態,同時也能通過慶祝活動拉近朋輩關係,因此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令萬聖節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文化方面,西方節日文化的歡樂特質也是萬聖節受重視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下,西方文化不斷以各種途經傳入香港,例如商品銷售及電視電影等,令香港人對萬聖節有了較多認識,了解到「鬼節」也可以狂歡嬉戲,也可帶來很多歡樂。相反,中國傳統七月鬼節(盂蘭節)的氣氛十分嚴肅,老人家會在路邊燃燒祭品,營造恐怖氣氛。相對之下,西方的萬聖節含有歡樂元素,青少年並且能和朋友們慶祝節日或參與主題公園的節日活動。西方節日文化符合青少年追求潮流及玩樂的心態,同時也能通過慶祝活動拉近朋輩關係,因此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令萬聖節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3】題目訓練:「在文化全球化下,香港人對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趨薄弱」,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8分)
.立場:我同意題目的觀點,現析述如下:
.首先,消費主義盛行之下,香港人對西方節日的認知流於消費和玩樂層面,鮮有了解西方節日的文化意義。西方節日,例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逐漸在香港普及,但這些日漸被商人商品化,例如包裝成購物的節日,在節日期間進行減價促銷。海洋公園及迪士尼兩大主題公園將萬聖節包裝成歡樂節日,吸引年輕人購票進入樂園玩樂。商人用消費將西方節日從新包裝,更慢慢掏空節日文化的基礎,節日逐漸變成購物及玩樂的代名詞,香港人不能通過慶祝西方節日而知悉更多節日文化的背景,甚至對西方文化傳統一無所知。可見,港人透過消費慶祝西方節日,摒棄了節日的意義,對西方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薄弱
.另外,大部份港人在西方節日傳入本港時,往往只停留在模仿節日習俗的層面,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的意義。事實上,香港人通過電影、互聯網或和西方人的接觸,逐漸模仿西方人慶祝西方節日,但往往只模仿節日慶典。例如感恩節吃火雞、萬聖節裝扮成鬼怪進行玩樂、復活節裝飾復活蛋等。很少香港人會認真地去了解這些西方節日的意義,例如很少人知道萬聖節用南瓜燈裝飾是為了驅趕魔鬼、感恩節是為了慶祝豐收、復活節是為了慶祝耶穌復活等。西方節日以宗教節日為主,而香港多數學校沒有宗教背景,一般學生毋須強制修讀宗教課程,加上媒體對節日的報道集中在節日慶典,而非節日文化介紹,導致香港人只認識西方節日的習俗,而非其文化意義。可見,港人對西方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薄弱
.此外,西方節日的普及,令港人對中國傳統節日轉趨忽略或輕視,鮮有明瞭其背後的文化意義。事實上,隨着西方節日的傳入及普及,普遍香港青少年視西方節日為潮流,而視中國傳統節日為落伍。普遍青少年會慶祝聖誕節、西方情人節,而甚少慶祝端午節、中國情人節;除了春節,商人甚少在中國傳統節日期間進行促銷,整體節日氣氛並不濃厚。由於接觸中國傳統節日的機會逐漸減少,香港人甚少探討傳統節日意義,例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春節是為了慶祝一年之始及農耕開始。西方節日文化普及,令港人減少接觸傳統節日,減少對節日文化的了解。可見,港人對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趨薄弱
.然而,有意見認為西方節日傳入後,本港往往會為西方節日加入一些中國節日文化元素,增加港人對節日的投入程度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例如西方萬聖節引入香港後,海洋公園在舉辦萬聖節活動時也會使用殭屍等中國傳統鬼怪元素。但這說法值得商榷,雖然西方文化傳入香港後與中國文化結合,部份中國傳統文化曝光機會增加,但這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卻不斷被淡化。例如萬聖節活動雖令「盂蘭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詞語多了曝光(例子),但這卻被娛樂性所覆蓋,香港人並不會因此深究中國傳統節日。香港人以後一見到這些中國傳統鬼怪,只會聯想起萬聖節娛樂活動,反而減少對中國傳統節日例如盂蘭節的認識。可見,全球化令港人對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趨薄弱
.總括而言,文化全球化下,西方節日文化傳入香港,不但令香港人只懂模仿西方節日的慶祝模式,忽視了解這些節日文化的意義,也令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逐漸淡化,香港人對西方及中國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都越趨薄弱。所以題目所言的確成立
.首先,消費主義盛行之下,香港人對西方節日的認知流於消費和玩樂層面,鮮有了解西方節日的文化意義。西方節日,例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逐漸在香港普及,但這些日漸被商人商品化,例如包裝成購物的節日,在節日期間進行減價促銷。海洋公園及迪士尼兩大主題公園將萬聖節包裝成歡樂節日,吸引年輕人購票進入樂園玩樂。商人用消費將西方節日從新包裝,更慢慢掏空節日文化的基礎,節日逐漸變成購物及玩樂的代名詞,香港人不能通過慶祝西方節日而知悉更多節日文化的背景,甚至對西方文化傳統一無所知。可見,港人透過消費慶祝西方節日,摒棄了節日的意義,對西方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薄弱
.另外,大部份港人在西方節日傳入本港時,往往只停留在模仿節日習俗的層面,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的意義。事實上,香港人通過電影、互聯網或和西方人的接觸,逐漸模仿西方人慶祝西方節日,但往往只模仿節日慶典。例如感恩節吃火雞、萬聖節裝扮成鬼怪進行玩樂、復活節裝飾復活蛋等。很少香港人會認真地去了解這些西方節日的意義,例如很少人知道萬聖節用南瓜燈裝飾是為了驅趕魔鬼、感恩節是為了慶祝豐收、復活節是為了慶祝耶穌復活等。西方節日以宗教節日為主,而香港多數學校沒有宗教背景,一般學生毋須強制修讀宗教課程,加上媒體對節日的報道集中在節日慶典,而非節日文化介紹,導致香港人只認識西方節日的習俗,而非其文化意義。可見,港人對西方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薄弱
.此外,西方節日的普及,令港人對中國傳統節日轉趨忽略或輕視,鮮有明瞭其背後的文化意義。事實上,隨着西方節日的傳入及普及,普遍香港青少年視西方節日為潮流,而視中國傳統節日為落伍。普遍青少年會慶祝聖誕節、西方情人節,而甚少慶祝端午節、中國情人節;除了春節,商人甚少在中國傳統節日期間進行促銷,整體節日氣氛並不濃厚。由於接觸中國傳統節日的機會逐漸減少,香港人甚少探討傳統節日意義,例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春節是為了慶祝一年之始及農耕開始。西方節日文化普及,令港人減少接觸傳統節日,減少對節日文化的了解。可見,港人對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趨薄弱
.然而,有意見認為西方節日傳入後,本港往往會為西方節日加入一些中國節日文化元素,增加港人對節日的投入程度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例如西方萬聖節引入香港後,海洋公園在舉辦萬聖節活動時也會使用殭屍等中國傳統鬼怪元素。但這說法值得商榷,雖然西方文化傳入香港後與中國文化結合,部份中國傳統文化曝光機會增加,但這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卻不斷被淡化。例如萬聖節活動雖令「盂蘭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詞語多了曝光(例子),但這卻被娛樂性所覆蓋,香港人並不會因此深究中國傳統節日。香港人以後一見到這些中國傳統鬼怪,只會聯想起萬聖節娛樂活動,反而減少對中國傳統節日例如盂蘭節的認識。可見,全球化令港人對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越趨薄弱
.總括而言,文化全球化下,西方節日文化傳入香港,不但令香港人只懂模仿西方節日的慶祝模式,忽視了解這些節日文化的意義,也令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逐漸淡化,香港人對西方及中國節日文化意義的認識都越趨薄弱。所以題目所言的確成立
【4】總結
DSE通識主要考核學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及正反討論的能力。即使考評局通識課程說得再冠冕堂皇,考試就是考試,總要有正確的答題結構及答題方法。同學需要在平時進行更多題目思考訓練,才能增加考試勝算,考取5*/5**成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