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不可忍氣吞聲

人類社會跟自然界相似,時有“弱肉強食”的現象發生,一類人總愛處處占別人的便宜,淩駕於弱者之上;而另一類人就是所謂的“受氣包”,很自然地成了前者嘴裡的肉。
    須知,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受氣包”,那些經常成為眾人發洩對象的人之所以在不受氣的道路上邁不開步子,往往是因為他們首先用自己的左腳踩住了右腳。他們從未作過一件自己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他們在第一次受氣時就放棄了反抗的企圖,這一行為的反復便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和社會交往模式,即:你覺得自己可以忍受這種逆來順受的生活了,而別人則認為你就應該逆來順受。因此,你所受過的氣越多,你就越可能受更多的氣。
    如何突破這種惡性循環呢?那就是要勇敢地突破第一次,真正地進行一次反抗,讓施氣者認識到你並不是天生就該受別人氣的。
    許多人選擇了忍氣吞聲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於他們患得患失,怕這怕那,自己在主觀上嚇倒了自己。而無數的事實證明,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跨過這道門檻,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會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進行第一次反抗,就不會有第二次反抗的發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新世界的滋味有多麼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嘗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動力去進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會修正你的心理模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由一個甘心受氣、只能受氣的人,變成了一個不願受氣也不會受氣的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對我們就很有啟發意義。說的是某大學的一個班集體裡,有一位學生比較膽小怕事,遇事過分忍讓,因此,雖然班裡的絕大多數同學對他並無惡意,但在不知不覺中總是把他當作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應該犧牲個人利益的人,看電影時他的票被別人拿走,春遊時他被分配給看包兒的任務……但在實際上,他心理非常渴望與別人一樣,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歡樂。
由於他的軟弱和極度的忍耐,這種事情一直持續了很久。但終於有一天,他忍無可忍了,一向木訥的他來了個總爆發,原來一場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沒有他的票。他臉色鐵青,雷霆萬鈞,激動的聲音使所有人都驚呆了。雖然那場演出的票很少,但是這位同學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拿走了兩張票,摔門而去。大家在驚訝之餘似乎也領悟到了什麼。但不管怎麼說,在後來的日子裡,大家對他的態度似乎好多了,再沒有人敢未經他的同意便輕易地拿走他的什麼東西了。換句話說,由於他突破了第一次,他已經由受氣者變成了一個不再受氣的人。
轉摘自:曾維松  的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