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第二階段膠袋稅 政府膠唔膠?

實行膠袋徵費的原因
減少堆填區壓力:政府估計每年丟棄在堆填區的膠袋數目超過80億個,相當於每人每天平均丟棄超過3個膠袋。由於膠袋難以自然分解,增加香港堆填區壓力(香港三個堆填區將會在10-15年內飽和),長期佔用珍貴的土地資源,違反可持續發展原則。

提高環保意識:膠袋只是眾多污染物的其中一種,政府強調膠袋徵費目的在於向市民傳遞「污染者自付」原則,讓市民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包括經濟上的承擔,更延伸到土地資源和環境破壞的承擔。因此有「膠袋一小步,環保一大步」的說法,膠袋徵費實際也屬環保教育措施。

稅收並非考慮因素: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已表示,膠袋徵費是希望減少膠袋的丟棄量,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並非以增加政府稅收為最終目的。因此同學不應以政府膠袋徵費的減少來證明計劃無效,反而徵費減少代表膠袋使用量減少,是計劃有效的表現。
不織布袋的膠料含量高達85%,卻未受有關條例監管。
徵費實行後,超市產生的棄置膠袋量大減。
第一階段膠袋徵費成效
增加市民環保意識:根據中央政策組在膠袋稅實行後的調查發現,超過80%受訪者認為膠袋徵費有助他們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自計劃實行以來,政府有效通過電子媒體宣傳,有效增加市民的整體環保意識。

徵費商戶膠袋用量減少:在膠袋徵費前每年由超級市場產生的棄置膠袋達4.88億個,但是徵費實行後的2010年銳減到只有8.4千萬個。有效減少受徵費涵蓋商戶的膠袋使用量。

未受監管膠袋數目上升:但是根據香港塑膠袋業廠商會的統計數字,受監管的膠袋使用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是未受監管的不織布袋和垃圾袋生產量卻分別大幅增加96%及63%,平口袋及預先包裝膠袋則升10%及35%。

整體塑膠用量不跌反升:不織布袋較普通膠袋更厚更大,膠料含量高達85%,用膠量較一般膠袋多30至50倍,比需徵費的膠袋更不環保。業界整體膠料用量在政府實行徵費後不跌反升27%。以減少塑膠使用量和達到環保目的而言,第一階段成效明顯欠佳。
實施膠袋徵費後,商品預先包裝問題反更嚴重。
政府對次階段徵費的看法
擴大徵費進一步解決問題:第一階段徵費達到預期效果,受涵蓋的商戶所產生的廢棄膠袋明顯減少。但是未受涵蓋的商戶、未包括的膠袋種類都有所增加,因此應該將徵費推廣到全面的零售層面,以達到更好的環保效果。

政府需推行公平政策:第一階段只涵蓋連鎖店,而沒包括佔全港店舖數目95%的中小型零售店。長期維持這政策實有針對連鎖店和不公平對待之嫌,因此需要實行第二階段以平衡各方利益。

擴大徵費填補首階段不足:第一階段並無包括平口膠袋,但是卻出現商戶濫發平口膠袋情況,因此在第二階段中也將其涵蓋在內。可見第二階段也有補救第一階段措施的作用。

商戶保留徵費基於行政費用考慮:第一階段涵蓋的是連鎖商戶,擁有良好收據記錄、會計制度,徵費上繳政府帶來的額外負擔不大。但第二階段涵蓋全港6萬間大小商戶,如實行上繳制度,無疑增加商戶和政府徵收款項的極大負擔,政府也無類似消費稅的收稅渠道,因此容許商戶保留徵費更具經濟原則。
麪包店濫發平口膠袋成為另一種浪費。
其他可行方法
向膠袋生產商徵費:由商戶保留徵費和難以監察下不能確保計劃成效,政府倒不如實行可行性更大的措施,例如向膠袋生產商徵費,由源頭徵費,商戶購買的已經是繳了費的膠袋,自然會派少一些膠袋以節省成本,不需監管也能達到減少使用膠袋的效果。

限制膠袋品質:政府也可以由膠袋生產商的生產品質入手,規定必須達到某個環保標準的膠袋和紙袋才能入口香港,和膠袋徵費配合下,能達到更好的環保效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