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和傳媒其實很少用「鄰避效應」這個字眼,故很多人不明所以。香港常用的,是「厭惡性設施」、「不受歡迎設施」,這樣便大概可理解其意思--諸如堆填區、焚化爐、高速公路、傳染病診所等公共設施是社會必需的,大家也贊同興建,但請不要在我家附近興建。
這就是「鄰避效應」,又稱「鄰避症候群」、「鄰避現象」等,乃源自英文「Not in my backyard,簡寫為Nimby」,英文意思非常清楚,就是「不要在我家後院」,中文譯作「鄰避」,就是「鄰人皆欲避之」之意。
愛滋病治療中心引發的鄰避現象
香港不乏鄰避效應的例子。九十年代中,衞生署在九龍灣興建健康中心,並引入愛滋病治療服務。由於當時香港人對愛滋病有極多誤解,部份人恐怕愛滋病這種不治之症會經空氣和日常接觸傳染,又對愛滋病患者有很深的誤解和歧視(如盲目視之為性濫交者和同性戀者,而同性戀當時普遍不為社會接受),選址鄰近的麗晶花園居民擔心健康中心對鄰近社區環境構成威脅,於是激烈抗議。
政府認為一切出於對愛滋病的認識不足,堅持興建。中心開業後,居民仍作出激烈抗議,包括堵塞通道,阻止中心職員和使用者通過,並對他們辱罵、展示有歧視語句的橫額等。
後來,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居民有關行為可能已經牴觸《殘疾歧視條例》,並協助五名有關人士向法院對居民提出法律程序,最後雙方和解,事件才告一段落。這件事也令政府關注,及後加強有關愛滋病的教育,以免誤解日深。
政府認為一切出於對愛滋病的認識不足,堅持興建。中心開業後,居民仍作出激烈抗議,包括堵塞通道,阻止中心職員和使用者通過,並對他們辱罵、展示有歧視語句的橫額等。
後來,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居民有關行為可能已經牴觸《殘疾歧視條例》,並協助五名有關人士向法院對居民提出法律程序,最後雙方和解,事件才告一段落。這件事也令政府關注,及後加強有關愛滋病的教育,以免誤解日深。
正生書院遷校風波
早兩年的正生書院遷校風波,也是鄰避效應的表表者。正生書院專為問題青少年(包括濫用藥物、賭博、自殘等)提供更生教育,原址為偏遠的大嶼山芝麻灣,但因為學生人數漸多,地方不足,正生希望搬遷到梅窩一所被殺校的空置校舍。此舉引來梅窩居民激烈反對,事件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梅窩居民認為,諸如正生這類青少年更新中心,出入的學生皆是品流複雜,甚至有居民直呼正生學生是「白粉妹」;另一邊廂,社會輿論認同正生的辦學宗旨,紛指梅窩居民霸道、自私兼歧視。
非梅窩居民在這件事罵得容易,但如果不受歡迎設施搬遷到自己居所附近,例如焚化爐、堆填區、骨灰龕、戒毒中心、夜青中心等,鄰避效應一樣會出現。這種心態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認同。
非梅窩居民在這件事罵得容易,但如果不受歡迎設施搬遷到自己居所附近,例如焚化爐、堆填區、骨灰龕、戒毒中心、夜青中心等,鄰避效應一樣會出現。這種心態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認同。
當公屋也成為不受歡迎設施
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公屋近年也能引發鄰避效應。早前某電視台新聞部做了一個特輯,訪問了不少人,揭發近年有一個趨勢:私人屋苑的居民開始視公共屋邨為「不受歡迎設施」。節目中,受訪者全都贊同要興建公屋,但都認為不要在他們居所附近興建,原因是這些居民(不少還是曾居住過公屋)擔心公屋的文化和人流質素會影響區內的環境和治安,影響私樓樓價,於是強烈反對甚至上街抗議。資料所示,政府過去幾年提出過的公屋建屋計劃,至少十二個遭到各區區議會反對。
很多今天享有高生活質素的香港人都出身於公屋,但部份人因為租金低廉的公屋而享有社會向上流動的好處後,卻過橋抽板,視公屋為不受歡迎設施,帶頭歧視公屋居民,實在令人遺憾。
很多今天享有高生活質素的香港人都出身於公屋,但部份人因為租金低廉的公屋而享有社會向上流動的好處後,卻過橋抽板,視公屋為不受歡迎設施,帶頭歧視公屋居民,實在令人遺憾。
多加了解和排解,消除鄰避效應
無疑,某些厭惡性設施確實會為附近居民帶來環境和健康的威脅,例如焚化爐、堆填區等,受影響居民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某些鄰避效應的出現只是源於誤會和成見,例如弱智人士宿舍、青年更新教育、愛滋病治療和公屋居民,其實對社區沒有甚麼大影響,他們「不受歡迎」往往來自偏見,因而引發的鄰避現象幾近橫蠻,不符合文明社會的公義原則,實在需要社會合力消除。
當然,無論是哪類鄰避現象,政府都不能漠視這類聲音。政府在推出這些設施時,必須謹慎,並應在規劃的早段公佈和諮詢,讓社會有充份討論,並採取協商、游說、增加或提升其他同區設施以作補償等手法,平息各界紛爭。
正如上星期筆者所言,文明的民主社會必會照顧多數人利益,同時也保障少數人利益,即使公共設施是為大眾利益而設,我們也不能漠視少數人的反對聲音,必須予以排解,以避免多數人的暴政。
當然,無論是哪類鄰避現象,政府都不能漠視這類聲音。政府在推出這些設施時,必須謹慎,並應在規劃的早段公佈和諮詢,讓社會有充份討論,並採取協商、游說、增加或提升其他同區設施以作補償等手法,平息各界紛爭。
正如上星期筆者所言,文明的民主社會必會照顧多數人利益,同時也保障少數人利益,即使公共設施是為大眾利益而設,我們也不能漠視少數人的反對聲音,必須予以排解,以避免多數人的暴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