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勞工與全球化

自二十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無論在貿易、金融、文化等層面都和世界保持緊密關係。經濟全球化雖然令香港不生產物品卻得到全球物品的供應,但它卻不是有利無弊的。今日和大家探討經濟全球化對香港勞工的影響:

1. 結構性失業問題:1950—70年代工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但是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工業家紛紛把低技術和勞工密集的工序轉移到工資較低的中國內地,以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香港則發展具有優勢的金融及服務業。由於工業工人與新發展行業所需人才的技能不相稱,導致結構性失業的出現。大量工業工人(低學歷/低技術)只能從事低下階層工作,供過於求情況下導致工資長期偏低,出現在職貧窮現象。

2. 組織扁平化現象:本地企業不但面對內部的競爭,甚至面對國際企業的競爭,因此紛紛制定有利競爭條件的措施以維持競爭力。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把高技術有創意的主要員工精簡核心化和把非核心業務及生產外判來縮小企業規模。組織扁平化有助增加企業靈活性,但卻導致了勞工的不穩定性,不能得到大公司福利政策的有效保障。

3. 靈活薪酬制問題:企業為增加員工積極性以應付環球競爭,紛紛改變以年資為本或固定薪酬的制度,轉用靈活薪酬制,即把工資與工人的表現及市場的需求掛鈎。這種制度雖增加勞工工作積極性並提高效率,卻增加勞工收入的不穩定性。在經濟衰退期勞工的工資未必足以維持生計。

4. 勞工彈性化:另外企業也改變傳統的僱用模式,改為聘請更多的臨時工和短期合約工等,這讓僱主容易調整勞工的數量,增加人力資源的靈活性避免浪費。但這卻嚴重損害勞工的工作穩定性,為了生活不得不找尋多份工作,甚至淪為邊緣勞工。

5. 工時過長問題:香港現時主要依靠金融業支撐整體經濟,但是不難發現金融業具有較高的流動性,一個地區的人才素質或效率降低,企業能輕易在外地招聘高素質員工進行代替。因此往往香港金融服務業從業員需要長時間工作以維持全球競爭力,防止職位流失到外地。

6. 國際人才的競爭:全球化下勞工的地域流動性增加,現時香港僱主可通過不同途徑招聘全球的人才,包括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在香港各大學就讀的非本地畢業生也可留港就業。這些計劃令香港不同層面的僱員都面對全球不同國家人才的競爭。
政府應以甚麼措施回應?
‧ 技能提升措施: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僱員再培訓局、職業訓練局等機構以提升勞工技能,同時加強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在中學和大專課程中增添職業相關科目,長遠提升香港整體勞工的國際競爭力。

‧ 推行負入息稅:雖然香港在2011年已推行最低工資,但全球化趨勢下不少公司傾向於以短期工/兼職的形式招聘,最低時薪不能確保勞工的工作時數和整體收入,在職貧窮問題仍然嚴重。政府可考慮推行負入息稅,向收入低於固定標準的人士發放薪金津貼,以保障勞工能獲得足夠的生活費用。

‧ 標準工時立法:香港政府過去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政策,但在市場失效時政府就應該進行適當的干預,最低工資就是一例。全球化下企業以超長工時來維持國際競爭力,事實上已近乎剝削的階段。政府可制定標準工時,僱主必須就超時工作給予額外工資,保障僱員得到合理待遇。

‧ 建立集體談判制度:集體談判權是指勞方可集體地通過工會與資方談判僱傭條件的制度,在該制度下資方必須參與,談判結果也具有約束力。這制度能令勞方和資方在一個平等的情況下進行談判,有效爭取改善工資待遇及工作環境。

‧ 增加本地就業:面對中年工業失業人口,事實上政府可通過政府政策解決問題。例如增加公共工程的建設(加快十大基建動工),以措施鼓勵社會企業的建立(多聘用弱勢社群)。這措施都能有效增加就業機會並消化失業人口。

‧ 推行全民退休保障:現時香港缺乏全民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2000年才推行的強制性公積金,但由於普遍年屆退休的勞工滾存的存款較少,難以支撐退休生活。政府除生果金及綜援外,缺乏勞工的退休保障。政府應建立由政府、僱主、僱員三方面供款組成的退休制度,以保障全體勞工退休後能獲得有尊嚴的生活。
結語:
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持份者,政府不能死守積極不干預的規則,適當干預市場以保障勞工權益,不但能解決勞工問題,也能提升政府管治威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