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紙紮二奶與白色浪費

春秋二祭,清明與重陽也是孝子賢孫拜山的日子。燒冥鏹和紙紮品是華人拜祭的重要習俗和儀式,但隨着改革開放,中國內地在經濟上取得成果,部份人的生活質素大為改善,令這種儀式慢慢變質,由慎終思遠的高尚情操,淪為自我炫富的手段。
一.地府應有盡有,紙紮二奶違道德
從前紙紮品的選擇不多,不外乎金銀元寶。但社會富裕,市民願意多花錢,紙紮文化也越為登峯造極,各式各樣的紙紮品應有盡有,總之陽間流行甚麼,相應的紙紮品便會出籠,豪宅、跑車、滿漢全席、電玩、科技產品等不能盡錄,甚至出現陽間只有iPhone 5,陰間已見iPhone 6的奇景;更有外國人視之為奇特的藝術品,大加欣賞。
但香港已算適可而止,內地的情況就更為誇張。金元寶、跑車等自然少不了,香煙禮盒、五糧液、茅台等內地流行之東西,也造得跟真貨一模一樣。更令人結舌的,是標明「二奶」、「美女」等紙紮祭祀品,品味實在低俗。試想,一家人去拜山「燒衣」給先人,孩子們看到成人在燒二奶,滿以為這種關係屬正常,以為死後可以妻妾成群,價值觀便給扭曲。再者,如果二奶紙紮品合乎道德,為何卻沒有「二夫」、「二公」呢?中國女性在俗世給壓抑夠了,死後更應男女平等,何不多燒幾個壯男陪陪先人?
二.炫富為實,錢是一切
事實上,市民爭相購買大量昂貴而不實際的祭祀用品,為的不是先人,而是形式上的攀比炫富,向他人展示自己有能力添置昂貴紙紮品,便大有面子。但這種厚祭先人的風氣,不但不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更是大大破壞當中的精神——燒二奶給先人,只是把俗人的思想強加於逝者,影響其名聲,對他們是大不敬,也是對祭祀文化的褻瀆。
但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的價值觀彷彿只餘下「錢」,賺錢便是一切,凌駕一切道德,所以在奶粉下毒也是「合情合理」。紙紮舖為求促銷這些昂貴卻不道德的二奶紙紮品,游說孝子賢孫,胡說「閻羅王也有七妻八妾,不會責怪」,即使是逝者的未亡人,竟有膽說「只是多一個婢女服侍九泉下的丈夫,他只會感激你、懷念你」。要賺錢真是甚麼道德也可以不顧,歪理可說成大道理。香港紙紮舖還未至於此,實在額手稱慶。
其實,內地有沒有膽出產「紙紮領導人」呢?我相信每一個內地人,也不抗拒死後左一個主席、右一個總理陪伴保駕,到時在地府要風得風,才是大有面子嘛。
三.白色浪費VS環保祭祀
中國內地這種借祭祀來炫富的風氣,不但有違文明道德,更帶來環保災難。根據2010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禁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單是清明節那天,全國便「燒掉」百多億元。這就是所謂的「白色浪費」,因為炫富,大量紙張給浪費掉。
在現今社會,燒紙紮品是有違環保的儀式,燒得越豪越多,便伐木越多,但這種習俗除了是一種聊表心意的儀式,便無其他意義。難道這些東西真的可以送到死後世界嗎?那個世界有4G可以給電玩上網嗎?難道那裏的科技更為先進?那麼你燒陽間的電玩,到陰間不就是用不着嗎?
保留祭祀儀式,讓中華傳統習俗承傳下去,適可而止,理所當然,但將之變成誇張炫富的手段,年年造成大量白色浪費,又有何意義?因此,內地開始提倡所謂「低碳祭祀」、「文明拜祭」,宣揚使用鮮花、書寫心意卡、種親情樹、網絡祭祀等方式紀念先人,只要能達到寄托哀思的目的,換種簡潔清雅的形式,總比盲目燒俗不可耐的紙紮品更有意思。
去年清明,香港也有環保團體向市民派發白菊花,鼓勵掃墓人士以鮮花代替冥鏹,不但省回紙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引發山火的機會,也可表達孝心又保護環境。不過也有市民表示,可以減少冥鏹的份量,但單以鮮花代替卻不太接受。
可以看到,隨着時代發展,傳統習俗往往會受到現代價值觀的挑戰,如何衡量當中的優劣對錯和作出平衡,至為關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