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抗命又稱為公民不服從,指以公然違反法律來表達對不合理法律不滿的行為。藉此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達到向當權者施加壓力逼使修改不合理法律之目的
‧ 世界各國民主政府對公民抗命份子往往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一般把他們送離鬧事的現場就釋放。因為各國明白到這種公民抗命分子實質上是人權分子,他們犯法的動機是為了社會利益,不同於為私利而犯法的一般刑事犯,因此處理較為寬鬆(但是專制政權則另當別論,如六四事件)
‧ 世界各國民主政府對公民抗命份子往往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一般把他們送離鬧事的現場就釋放。因為各國明白到這種公民抗命分子實質上是人權分子,他們犯法的動機是為了社會利益,不同於為私利而犯法的一般刑事犯,因此處理較為寬鬆(但是專制政權則另當別論,如六四事件)
公民抗命的五大特徵
1. 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的運動
2. 故意觸犯法律來表達對不合理法律的不滿,並願意接受制裁
3. 抗議某些不公義的法律,而非針對整個法律制度
4. 秉持良心和道德原則喚起關注和感召人民起來去修改惡法
5. 以社會利益作為出發點,而非為個人私利
2. 故意觸犯法律來表達對不合理法律的不滿,並願意接受制裁
3. 抗議某些不公義的法律,而非針對整個法律制度
4. 秉持良心和道德原則喚起關注和感召人民起來去修改惡法
5. 以社會利益作為出發點,而非為個人私利
公民抗命例子
聖雄甘地(印度)
‧ 1930年,甘地因不滿殖民地政府的鹽稅政策,在印度發起抗鹽稅鬥爭,帶領支持者徒步到海邊採鹽,全國印度人隨即加入採鹽行列,英國殖民政府以違反法律為名拘捕60萬人。甘地因此入獄,長期抗爭下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
馬丁路德金(美國)
‧ 馬丁路德金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1955年發起5萬多人罷乘公共汽車運動,抗議美國公共汽車上,黑白人分坐及黑人必須讓座給白人的不平等政策。逼使美國政府取消這種族不公平政策
民間電台事件(香港)
‧ 2005年由曾健成(阿牛)等人發起建立非牟利的民間電台,無申請牌照下廣播。政府以無線電器材管制條例拘捕有關人士,並向法庭申請臨時禁制令
‧ 民間電台不理會法庭禁制令,如常廣播,以捍衛市民的言論自由和使用大氣電波的權利。最後被裁定罪名成立,每張傳票罰款3,000元
衝擊諮詢論壇事件 (香港)
‧ 2011年政府提出「替補機制」防止立法會議員藉辭職再次發動全民公投,並舉行多場諮詢論壇聽取市民意見
‧ 梁國雄因衝擊在科學館舉行的論壇而被拘捕,法院裁定梁在公眾地方擾亂秩序,入獄2個月
‧ 梁國雄以公然違法的行為來表達對「替補機制」剝奪市民投票權的不滿,被視為是公民抗命的行為
‧ 1930年,甘地因不滿殖民地政府的鹽稅政策,在印度發起抗鹽稅鬥爭,帶領支持者徒步到海邊採鹽,全國印度人隨即加入採鹽行列,英國殖民政府以違反法律為名拘捕60萬人。甘地因此入獄,長期抗爭下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
馬丁路德金(美國)
‧ 馬丁路德金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1955年發起5萬多人罷乘公共汽車運動,抗議美國公共汽車上,黑白人分坐及黑人必須讓座給白人的不平等政策。逼使美國政府取消這種族不公平政策
民間電台事件(香港)
‧ 2005年由曾健成(阿牛)等人發起建立非牟利的民間電台,無申請牌照下廣播。政府以無線電器材管制條例拘捕有關人士,並向法庭申請臨時禁制令
‧ 民間電台不理會法庭禁制令,如常廣播,以捍衛市民的言論自由和使用大氣電波的權利。最後被裁定罪名成立,每張傳票罰款3,000元
衝擊諮詢論壇事件 (香港)
‧ 2011年政府提出「替補機制」防止立法會議員藉辭職再次發動全民公投,並舉行多場諮詢論壇聽取市民意見
‧ 梁國雄因衝擊在科學館舉行的論壇而被拘捕,法院裁定梁在公眾地方擾亂秩序,入獄2個月
‧ 梁國雄以公然違法的行為來表達對「替補機制」剝奪市民投票權的不滿,被視為是公民抗命的行為
公民抗命對社會的影響
‧ 抗衡惡法捍衛公民權利:面對政府一些明顯侵犯人權和自由的法律,如果當權者未能提供有效的溝通和談判渠道,市民可以通過發起社會運動,以公民抗命形式表達對惡法的不滿。例如民間電台公然違法禁制令以表達對政府限制使用大氣電波法律的不滿。這些行動都能為整體社會爭取應有的公民權利,保障市民利益,防止受到不合理法律的剝削
‧ 引起輿論討論改善政府施政:公民抗爭運動往往是吸引傳媒報導和增加政府關注的有效方法。雖然在香港鮮有公民抗命成功例子(例如保衛皇后碼頭、民間電台等都未能改變政府決策和相關法律),但無疑這些行動有效向政府傳達了市民意見,有助讓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時更加注重市民的權利,長遠有助改善施政
通識多角度思考:反駁
反駁(一):公民抗命違反法治精神
‧ 有反對者認為公民抗命人士公然違反法律,挑戰法律,明顯違反法治精神
‧ 但說法明顯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明白所有法律條文是有時間性的,它的制定與當時社會狀況有關,當社會向前發展時,某些法律就會顯得過時及暴露出一些不合理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自然會高舉着「法治」的旗幟來反對,這就導致了公民抗命運動的出現
‧ 由於法律是需要按時代變遷而與時並進,所以公民抗命運動可說是完善法律的工具,目的是令法律更為保障人民權利和社會公義(以法達義),而並非以推翻整個法律制度作為目的。因此公民抗命運動並無違反法治精神
反駁(二):公民抗命破壞社會和諧
‧ 有意見認為公民抗命人士以拒絕遵守法律,公然違法的行為來表達不滿,這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不利社會和諧
‧ 這個說法過於膚淺。在面對不合理的法律,如當權者無視人民改革的意見時,人民只有革命和公民抗命兩個選擇。前者是以體制外推翻政府作為改變不合理現狀的手段(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以更改專制制度),明顯這是過份激進的。而後者則是在體制內以社會運動令當權者作出改善,明顯這是較為理性和溫和的方法,對社會穩定及和諧的損害也已經降到了最低
‧ 引起輿論討論改善政府施政:公民抗爭運動往往是吸引傳媒報導和增加政府關注的有效方法。雖然在香港鮮有公民抗命成功例子(例如保衛皇后碼頭、民間電台等都未能改變政府決策和相關法律),但無疑這些行動有效向政府傳達了市民意見,有助讓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時更加注重市民的權利,長遠有助改善施政
通識多角度思考:反駁
反駁(一):公民抗命違反法治精神
‧ 有反對者認為公民抗命人士公然違反法律,挑戰法律,明顯違反法治精神
‧ 但說法明顯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明白所有法律條文是有時間性的,它的制定與當時社會狀況有關,當社會向前發展時,某些法律就會顯得過時及暴露出一些不合理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自然會高舉着「法治」的旗幟來反對,這就導致了公民抗命運動的出現
‧ 由於法律是需要按時代變遷而與時並進,所以公民抗命運動可說是完善法律的工具,目的是令法律更為保障人民權利和社會公義(以法達義),而並非以推翻整個法律制度作為目的。因此公民抗命運動並無違反法治精神
反駁(二):公民抗命破壞社會和諧
‧ 有意見認為公民抗命人士以拒絕遵守法律,公然違法的行為來表達不滿,這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不利社會和諧
‧ 這個說法過於膚淺。在面對不合理的法律,如當權者無視人民改革的意見時,人民只有革命和公民抗命兩個選擇。前者是以體制外推翻政府作為改變不合理現狀的手段(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以更改專制制度),明顯這是過份激進的。而後者則是在體制內以社會運動令當權者作出改善,明顯這是較為理性和溫和的方法,對社會穩定及和諧的損害也已經降到了最低
結語
我完全認同人民應該首先在制度框架和談判桌上理性地解決問題(例如談判、投訴、遞交建議書、啟動修改法律程序等),但是如果當權者並無提供這樣的條件,公民抗命是人民爭取合理待遇的無奈方法 。(考評局曾經在2012年1月的練習卷Marking中指出市民擁有公民抗命權利,因此無須擔心這些「激進答案」會損害考試分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