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傳統習俗靜起變化

1.傳統習俗定義
•包括風俗和習慣,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份
•社會成員之間形成一些生活準則和習慣,這些習慣逐漸被社會認同而固定下來,世代相傳,最終成為社會的行為指引和楷模,就是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包羅萬有,涵蓋生命禮俗(嫁娶喜慶)、時令節日(春節)和民間信仰(拜祭祖先)等三個方面
2.傳統習俗的特質
民族性
•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經歷,產生了獨特的傳統習俗

地方性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例如,南方人喜歡以舞龍、舞獅來表達傳統節慶的熱鬧氣氛

延續性
•習俗經過世世代代演進,逐漸確立了一種固定形式並流傳下來

和諧性
•包括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

集體性
•祖先祭祀、結婚喜慶、喪葬禮儀等都是集體的活動

宗教性
•很多民間信仰都是源於宗教信仰,如天后誕、太平清醮和盂蘭節等
3.影響傳統習俗延續發展的因素
•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傳統習俗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也面對因社會進步而出現的轉變。部份中國傳統習俗延續下來;另一部份卻遭淘汰

A.傳統文化價值觀,有利現今社會道德教化
•傳統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如孝道、家庭觀念、重和諧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這些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一直擔當重要的教化作用。例如,清明節和重陽節,後人透過掃墓、祭祀等活動表達對先人的懷念
•這些節俗在今日的功利世界中起到平衡作用

B.創造性轉化:社會變遷
•現代社會急速現代化,生活模式不停改變,不僅令部份習俗遭淘汰,也令部份延續下來的習俗逐漸褪色,或出現新變化
•以傳統喪葬為例,土葬是主要方式,但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土地供不應求,加上環保意識日強,土葬逐漸為火葬所取代
•又以傳統春節為例:傳統那種逐戶拜年的方式日漸減少,反而用電話、互聯網的方式拜年則日漸增加

C.政府對傳統習俗的積極態度
•政府的態度與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能否延續和發展有密切關係
•例如,文革時期政府縱容紅衛兵對古物古蹟大肆破壞;改革開放後,為了建構中國人身份,增強中國的軟實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宏揚傳統習俗文化

D.具市場價值
•商務部資料顯示,2011年春節其間,全國消費品零售額達3400億元人民幣,比2010年春節增長17.2%
•各地商人於春節其間在不同的消費熱點,舉行大型的購物節,吸引民眾消費,提高商品銷售額

E.文化團體的積極爭取
•例子:1975年後,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一直爭取復辦長洲太平清醮的搶包山活動。終在2005年起復辦「搶包山」,由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與康文署合辦「包山嘉年華」。除了吸引逾萬居民參加外,亦吸引以萬計的本地及海外遊客

F.情感因素
•傳統習俗滿足人際溝通的情感需求
•例如農曆新年、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令分散各地的親人聚首一堂

G.心理因素
•傳統習俗能滿足人們追求心安理得、平順安穩的心理需要
•例子:風水、與傳統宗教和民間信仰有關的習俗
春節前的維園年宵成港人消費購物的熱門地方。
4.傳統習俗面對的挑戰
A.迷信與科學
•傳統習俗有很多迷信成份,不乎合現代科學精神
•例如,傳統春節放鞭炮辟邪驅鬼;但今天放鞭炮只是一種表達歡慶、製造節日氣氛的手段

B.群體與個體
•在傳統社會,家族利益遠高於個人利益
•到了現代社會,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注重個人的利益和感受
•例如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而是個人自由戀愛的結果

C.形式與實用
•中國傳統習俗有很多禮節或儀式,如傳統婚姻講求三書六禮,到了現代社會,事事講效率、實用,這些禮儀被視為繁文縟節,不乎合現代人生活步伐,而且浪費資源,即使傳統婚姻禮儀仍在現代婚姻中得到體現,但過程和禮節已大幅精簡

D.保守與創新
•隨着全球化的浪潮,越來越多中國人認識並接受西方的文化潮流,慶祝西方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等
•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崇尚自由,勇於接受新事物,講究禮節儀式的傳統習俗對他們而言太保守、欠缺新意
•加上商人替外來文化添上豐富多姿的元素,於是人們更熱衷於推廣這些外來文化,部份傳統習俗因而沒落

E.精神相對於物質
•在現代社會,部份傳統習俗被物質化,法定假期的傳統節日,成為了中國人的狂歡節和購物節,節日因此被扭曲為商品化活動
•部份傳統習俗由於缺乏商機,漸漸為社會所忘卻,例如重陽節登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