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感性消費與血汗工廠

1.從iPhone5仍受追捧說起
iPhone 5出爐,縱使沒有甚麼突破,全球「果粉」仍然趨之若鶩,大排長龍搶購。
文化全球化的批判者常指文化全球化只是消費主義全球化,是庸俗的物質主義不斷向全球擴張。由於我們還未發現外星市場,所以全球已是人類想像中最大的市場,能夠征服它,便是最了不起的企業。但如何營造這麼大的需求呢?如何令全球都迷戀你的產品呢?
2.感性消費當道的時代
這要從「感性消費」說起。我們購物往往基於需要,但這種需要又分為物質或功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兩種需要很多時融合在一起,但如果條件不許可,我們會先滿足功能需要。
例如,手袋的主要功用是盛載個人物品。選購時,我們除考慮其是否實用和耐用,也會考慮其設計。如果是基層市民,價錢幾乎是唯一考慮,隨便買一個便宜的,不用考慮牌子款式。經濟條件較好的,會考慮產品的品牌,著名品牌的產品設計一般較方便和實用,用料較佳較耐用。如果只是滿足實用需要,這已足夠,但當我們變得富裕,便會開始考慮牌子帶來的感覺,開始進入「感性消費」的階段——例如產品能否滿足虛榮感,是否體現個性等,有時甚至覺得商品的情緒價值比功能價值更重要。當中港兩地都一窩蜂搶購名牌手袋,其實就是感性消費的一種表現,注重的是身份象徵遠多於其功能。
3.年年換機造成電子廢物
手機也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產品。一般手機其實可以用上五、六年,但如果手機的使用周期這麼長,生產商便無錢可賺。增加消費者換機意欲不外乎兩個方向:(1)增加功能;(2)讓人有走上潮流尖端的感覺。
可是,很多「懶有創意」的新功能都很無能,大部份人都用不上,單是功能增加不夠吸引,所以第二個途徑——製造感性消費需求,在今天最有效。
有人形容蘋果是一種宗教,看iPhone 5便知道,設計上和功能上都沒有甚麼突破,但一開售就給人炒高,購買者眾多,為的就是擁有iPhone 5的虛榮感,一種走在潮流尖端的滿足感。蘋果最初推出iPhone,的確在功能上有很大突破,從此一鳴驚人,其簡約設計也令人狂戀,不少人為了擁有最新型號,一、兩年便換一部,結果造成龐大的浪費,製造大量電子廢物,污染環境。
4.由世界工廠到血汗工廠
資本主義市場化的最大原則是「利潤最大化」。感性消費的全球文化營造出龐大而持續的市場,下一步當然就是降低成本,才能賺取最大利潤。「全球地域分工」、「全球生產線」的運作就此而生。
所謂全球地域分工,就是將產業的不同部份分置到不同地區,而非集中一地。一般而言,跨國企業會把研發、市場和總部設於已發展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較易找到高學歷的人才,然後將生產部置於發展中國家,因為諸如裝嵌、清潔等生產過程不需要專門技術和知識,最重要是勞力,即要求所謂「低技術」、「勞動密集」的勞動人口。在已發展國家,這類勞動力的人工也很高,但在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未發達,人力充足,人工便低。
以中國大陸為例,低技術勞動人口眾多,已形成工資便宜的條件,再加上法制不全,有法不依,很多跨國企業盡情剝削工人,工資低、工時長、環境差、保障少,中國大陸便由「世界工廠」變成「世界血汗工廠」。
以跳樓「聞名」的富士康,就包攬全球五成電子產品的代工生產,包括蘋果和三星。由於要趕工生產iPhone 5,富士康抽調各地員工到太原廠房趕工,加上其「軍訓式管理」,最終引致員工壓力爆煲,發生動亂。事實上,富士康已是大廠,待遇、環境等肯定不是最差,尚有如此多人自殺,可知其他規模較小的血汗工廠,員工如何苦不堪言。
每一部iPhone,背後名副其實有血有汗,但付出血汗的工人卻分享不到龐大銷售量帶來的好處!那麼,經濟全球化究竟對中國大陸帶來更多好處還是更多壞處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