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奧運獎牌為何如此重要?


奧運會基本資料
•奧林匹克運動會源自於古希臘,而現代奧運會則由1896年開始。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2008年第二十九屆在北京舉行,而今年倫敦奧運則是第三十屆。除了1916、1940及1944年因兩次世界大戰停辦外,都是每四年舉辦一次。
•國際奧委會負責每屆舉辦城市的輪選工作,以申請舉辦城市的財政和舉辦能力作為準則,投票選出每屆舉辦城市。而舉辦城市需要按奧委會的要求興建標準的運動場作為比賽場地。2016年奧運舉辦城市為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雖然舉辦城市可以獲得門票、紀念品銷售、轉播權、旅遊等收入,但前期奧運多出現虧損,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虧損達24億美元(約187.2億港元)。直至1984年洛杉磯奧運才開始獲得盈利2.2億美元(約17億港元),2008年北京奧運官方聲稱盈利超過10億人民幣。
中國為何對奪金趨之若鶩?
1.增進國民自豪感與凝聚力
•奧運是各個國家及民族的競技場,往往運動場上的勝負被看作民族素質的優劣。甚至有人將中美在奧運場上的爭奪解讀為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另外,中國近代歷經滄桑,上至政府下至國民都希望以運動場上的表現來洗刷"東亞病夫"的烙印。這些都讓中國政府極力培訓運動員在奧運場上揚威以增加人民對中國人身份及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凝聚力。

2.轉移人民對國內問題的視線
•當國家內部出現問題卻不能即時有效解決時,轉移人民視線是慣用的方法。中國雖經濟發展蓬勃及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國內仍面對不少問題,包括:政治鬥爭,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等,人民不滿逐漸增加。但四年一次的奧運會卻有效將人民注意力定期投放在電視機和奧運場上,鋪天蓋地的宣傳和獎牌消息有效吸引人民的眼球。比起上千億的維穩費,投放在運動員身上的資金似乎用得更加划算。

3.提升中國軟實力及國際形象
•近年國際社會高唱「中國威脅論」,傳統政治經濟強國都擔憂中國的興起會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外國人對中國人印象也欠佳。因此近年中國政府希望發展軟實力改善國際形象。而奧運正是全世界矚目的舞台,中國運動員在競技場上的拼勁、英姿,技術都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讚賞。這似乎比在國外媒體大賣廣告更能改善中國國際形象。

4.龐大的體育產業利益作祟
•奧運雖是體育性質,但國家的積極推動很大程度是由於以上所提及的原因,而其他持份者積極參與則離不開最切身的利益:錢。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規定,運動員在奧運場得到獎牌及獎金後,40%上繳體育單位,60%則由運動員、教練等團隊成員共享。而成名後的龐大廣告收入,運動員只能得其中50%,另外50%則由其他持份者分享,例如2008年劉翔的廣告收入達1.6億人民幣。龐大的經濟得益是各持份者對奪金趨之若鶩的重要因素。
奧運"舉國體制"應否繼續維持?
1.過度消耗國家財政資源
•舉國體制是指以全國的人力物力集中培訓優秀運動員奪取奧運獎牌。在此體制下全國省市政府都投入大量資源培養運動人才,縣市政府設立體育學校發掘有潛質運動員,表現優秀者保送到省隊培訓,國家隊更是龐大組織。據統計2000至04年中國體育總局經費就達200億人民幣。在國家各方面發展仍然落後時,例如貧窮人口仍有上億,醫療保障不足,環境污染嚴重,實不應該投放過量資源在對民生無實際幫助的奧運之上。

2.與奧運精神背道而馳
•奧運精神除了「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奧運會向人民傳達積極參與運動的信息,以達到鍛鍊國民體質目的。但在舉國體制下,中國集中資源培訓運動員導致全國省市缺乏足夠運動場地,中國人均體育場所資源只達歐美國家的3%。奧運場上「穿金戴銀」,但國民竟無足夠的運動場地,實在與奧運精神背道而馳,本末倒置。
結語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舉國體制有效令中國成為"體育強國",但體育強國的量度範圍不應局限於少數運動員,而應該在全體國民。看來中國這種盲目追求第一的發展模式,還真的值得我們反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