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疑早年因計錯數,令到部分津貼學校教師升錯職、出錯糧,最近突然翻舊帳,向相關教師追討差額,有教師可能要歸還逾四十萬元多付薪金,引來教師不滿。教育局政策朝令夕改,一直為人詬病,有關政策又會如何影響本港教育質素?
A:教師的不滿主要在於同工不同酬,以及擔心沒有晉升空間等問題。政府應制訂人力資源指引,明確列明文憑教師獲得一定資歷後,可晉升為學位教師,若學位教師名額不足,則需增加名額,以及減少學校內部行政對教師編制的影響,就可穩定教師的不滿情緒。
A:以往香港教育制度,一直依照英國教育制度,但全球教育制度一般根據美式,英式已被邊緣化,例如香港的會考及高考制度,其實已實行五十多年,因此需要變革。而英式制度講求培養通才,美式則注專培養專才,美式制度較為迎合現時社會需要,所以本港教育制度仍需繼續變化。
延伸思考
1.學位及非學位的編制會否影響教學質素?
A:本港教師的學位及非學位編制,是按傳統上的分工安排而制定,而小學至中三以下的課程,因較為淺易,由毋須擁有學位的教師教授,不會影響教學質素。教師方面,倘若入職時已接受職級安排,並不會對編制存有不滿,但編制一般受校內行政左右,晉升學位教師情況各異,教師才會有所不滿,但情況對教學質素影響不大。
A:教師編制來自教學上的分工,中三以下學生的知識較為簡單,毋須由學位教授,因此由文憑教師負責,而學位教師則教授高中學生,但近年教師都紛紛學位化,四十歲以下的教師絕大部分擁有學位,而文憑教師則成為初入職教師的職位,需通過晉升,才能成為學位教師。
A:本港周邊地區,如內地或台灣等,設有師範大學培訓教師,因此教師幾乎全部都有學位,沒有編制上分別。而本港教師編制則有分工,設文憑及文憑教師,即使持有學位的教師,仍未必得到學位教師職位。本港與周邊地區只是存在政策上差異,本港持學位的教師數量充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