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伊人醫事﹕割膽變細膽?

三姑打電話給我,問一些醫學問題。
「那次我肚痛到死去活來,醫生檢查後說我有膽石,需要割膽。我不知該否接受手術。」三姑在電話裏說。
我回答﹕「膽石可以引致膽囊炎及膽管炎,倘若醫生認為有需要就做吧。現在一般都是用微創手術,傷口細小,復元很快,不需太擔心。」
「我也知道是小手術。」三姑語氣突然變得忸怩﹕「只是擔心割了膽囊會有什麼後遺症,例如……變得細膽了?」
「什麼?」
「你知道我一向都膽小啦,做手術後豈不變得更加無膽?」
膽量由腦部思想控制
我花了三十分鐘,向三姑解釋膽量大小由腦部思想性格控制,跟膽囊一點關係也沒有。三姑半信半疑,想來她掛電話後,還要好好考慮幾天。
我國古代對身體器官的作用,一向都有不少誤解。例如常說的「膽大心細」,以為勇氣來自膽囊、思考感情由心臟操縱。批評人「無心肝」,認為心主「情」、肝主「義」。還有描繪人「脾氣大」、「肝火盛」,把修養和情緒的責任歸於脾臟和肝,其實一切都是腦部的功能。最冤枉是腎臟,一直被說是男人性功能障礙的始作俑者,所謂「腎虧」,事實上那是性器官、內分泌、心臟、血管或心理等的問題,跟腎臟關係不大。
「五臟六腑」為概念
中醫古籍記載,自漢代起就有太醫解剖死囚屍體作研究,流傳下不少解剖學圖畫。胸腔腹腔內的器官位置甚是準確,可是對於腦部的描述卻不大詳盡,甚至連小腦也缺乏資料。有人估計是因為斬頭後懸首示眾,不到兩天腦部組織已經腐爛融化,加上頭顱骨厚難以打開,以致醫師們未能仔細研究。
除此之外,對身體機能十分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如腦下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等描寫也不齊全,可能是因為體積較小,備受忽略。
在現代的中醫學裏,「五臟六腑」純粹是身體系統的概念,並非指解剖時肉眼看到的器官,所以「肝鬱」不是純指肝臟有問題,「血虛」也非血液成分不正常。可是像三姑般的病人,就一定會混淆不清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