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為A股卜前程

07/01/2013



去年人人都謂A股差,今年人人都謂A股好,A股會有幾好?要在甚麼情況下,A股才會好,或很好?今天談這個。
A股要好,先要中國經濟好,要中國經濟好前提是要改革。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已行了卅年,其改革模式已落後於形勢,今時要新的改革。十八大報告中「改革」一詞出現了86次,其中兩次是要「全面改革」,五次是要「深化改革」,是要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其中亦提出會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包括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戶籍制度,土地徵用制度。
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而加快城鎮化發展,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為甚麼中國領導層一直強調城鎮化?李克強在2012年11月28日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表示,「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並強調要是走「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路子」,據此,可以看出,中國要搞的不光是城填化,而是這四化。
中國仍有八億農民,不少農民收入仍在二千元人民幣左右,這個低收入不單不利拓展內需,亦會持續產生隔代貧窮,因為農民子女受教育機會會減低,要打破這個便要農業現代化,這無可避免農民要入城,故不得不城鎮化,農民入城要工作,故要再度工業化、資訊化。如我們只談城鎮化,而不同時作出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資訊化之時,則入了城的農民只會產生城市貧民窟,是另個:噢!加爾各答!帶來各式各樣的城市貧民區問題。


經濟發展繫於改革步伐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城鎮人口只17.9%,到2011年,已提升至51.3%,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城鎮人口比率的時代。不過這仍是低於發達國家80%以上的城鎮人口比率。
有估計中國城鎮化比率每年增加1%,將帶來七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而這個市場將遍及住房、醫療、教育、養老、通訊、基建等配套體系的支持。
中國要城鎮化亦將帶動不少制度上的改革,包括:戶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養老、醫療、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而這些改革都是過往卅年改革中,未曾改革過的深層次矛盾,拿兩個例子來說明。


兩大傳統制度成最大關鍵




1.戶籍制度:


中國同胞今時仍有戶籍制度,例如來港的自由行,不是全國同胞都可以隨意來,是要向他們戶籍所在地申請才可。
一位北京戶籍同胞,就算身在深圳,也不能在深圳申請來港自由行,要回到北京申請才可。
有了戶籍,就涉及不少國民福利、權益等,例如北京戶籍者,不可以享用深圳區的教育、醫療養老福利,要農民可以入城,這個戶籍制度便必須改。


2.土地徵收制度


農民要入城,其農村土地便要轉讓其使用權,甚至放棄其農村土地的擁有權,以往地方政府為求自肥(公肥或私肥都有),將土地徵收費訂得很低,才致出現「釘子戶」,這些釘子戶有些是苛索過大,但亦有些「釘子戶」是被逼上梁山,有傳徵補地價會被提高十倍,這意味要入城的農民可以是個小富戶才入城。那時這些農民再不是無錢的老爺,而可以是有錢的老爺,讓農民享受土地增值收益,是否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是另類收入分配,只要有關的農民自己進取些,有腦些,是不難以千萬元戶身份入城的,這種城鎮化,能不帶來內需?
筆者有冇誇大,老作?請看《長沙晚報》報道:
余友珍是武昌區城管局清掃大隊的合同工,月薪1420元。她家擁有十套現房,鄰近東湖歡樂谷景區,市價每平方米至少6000元,加上今年即將交付的另外七套住房,她是個擁有千萬房產的「富婆」。
上世紀80年代,余友珍是洪山區東湖村霍家灣菜農。夫妻倆起早貪黑,辛苦攢錢,在灣裏第一個蓋起了三層樓私房。到武漢打工的外地人愈來愈多,余友珍就將空餘的幾間房用於出租,到上世紀90年代初,每間每月至少能收50元錢。攢了錢後,又蓋房又加層,幾年下來,她共擁有了三棟五層樓的私房,大多用於出租。她說,當時農村建房管得鬆,家家都蓋房。令她沒想到的是,2008年開始趕上徵地拆遷還建,她居然先後分得21套房子。後來,她陸續賣掉了四套。


想給兒子女兒做個榜樣


從1998年起,失地後的余友珍到武昌區城管局當環衞工,一周休息一天,凌晨三時半就要到崗。雖然後來成了「富婆」,但她依然沒有放下掃帚。工作中,常常被人冷眼相看,但她仍然樂此不疲。清掃班裏的很多同事都想不通:「余師傅家裏那麼有錢,還要來吃這個苦!」對此,余友珍有自己的說法:「我想給兒子、女兒做個榜樣,不能天天窩在屋裏坐吃山空。」
余友珍耳聞目睹村裏有人拿到多套還建房後,不做正經事,沉迷打牌賭博,甚至吸毒。她對子女有言在先:「你們要是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給國家。」現在,她的兒子在東湖風景區當司機,月薪2000多元;女兒也是上班族,月薪3000多元。
余友珍原是洪山區東湖村霍家灣菜農,碰上徵地,先後分到20套房,她然後入城,到武昌城做環衞工,即垃圾婆,余友珍的村委應是為人民服務,故她先後分到21套房,恨死你沒有,多N個為人民服務的村委,多N個余友珍,你想A股不升也難。


農民入城長綫有利內需


隨着N個余友珍類的小富農入城,他們會要求甚麼的服務?電話少不了,醫療少不了,子女教育少不了,城市住房少不了,當然日後還有理財少不了,其他的城市服務如城市交通、餐飲、購物都少不了。
這些少不了會涉及多少人的需求,有估計,要在未來卅年達到80%城鎮人口水平的話,每年約要有二千萬人入城,當這二千萬人都是有一定消費能力時,在十年之後,中國的內需將如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