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政府病了!--特區面對的問題

緒論
•1997年主權回歸以前,我們一直相信香港擁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公務員隊伍
•雖然當時香港政府是一個殖民地政府,但它把香港打理得井井有條,成為世界上公共行政最成功的地區之一,也是創造香港傳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97回歸後,中央的原意是特區政府可繼承以往殖民地政府的一切,50年不變,但回歸後特區政府的表現,眾所周知,比不上港英時期的香港政府
•影響所及,香港回歸15年以來各項發展指標已比不上南韓、台灣和新加坡,甚至被內地城市如上海及廣州等迎頭趕上
•香港病了,我們究竟得了甚麼病?病得多嚴重?擴散到哪個領域?還可以救治嗎?
政治病
•與回歸前的港英政府不同,特區政府無法繼承前朝的「強政勵治」;講得難聽一點,特區政府在不少政治人物及社運人士眼中只是一隻「病貓」
•在董建華執政時期,即使公務員隊伍、民主派不配合,政府還有建制派支持
•到了曾蔭權執政早期,他與公務員隊伍的關係尚算良好,與建制派也有合作空間
•梁振英時代來臨,較激進的抗爭民主派抬頭,公務員隊伍中他也沒有多少人脈威望,而建制派在特首選戰中嚴重分裂內耗,你叫梁振英政府憑甚麼來領導特區行政機關及與立法機關合作?
•不要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類的燙手山芋,就是推動特惠老人金也舉步維艱
•過去100日的特區政府不是「百日維新」而是「百日維艱」
經濟病
•從整體數據分析,即使我們說香港有甚麼不濟,它仍是世界上最高度發達地區之一;那麼,我們為甚麼有那麼多怨氣?
•香港今日的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民怨重是因為回歸後貧富懸殊分化嚴重,政府卻束手無策
•貧富差距既有外因亦有內因;外因是高度經濟全球化下,香港已從製造業進入第三產業的年代,成功轉型者收入固然以幾何級數上升,但不少無法轉型者在最低工資條例實施前,時薪只有20多元
•內因方面,特區政府在過去15年專注發展大型經濟項目,並給予大資本家種種優惠,數碼港鬧劇與賤賣紅灣半島事件對大部份人而言仍歷歷在目;相反,香港政府對中小企支援相當有限,在不少行業香港已陷入寡頭壟斷的局面
社會病
•香港的民怨來自貧富差距,亦來自欠缺階級向上流動性;具體而言,樓價已是一個巨大的計時炸彈
•首先,香港不只草根階層生活壓力巨大,即使初級中產的生活也不太好過,現時一個大學生花掉20年積蓄也未必足夠支付樓宇按揭首期,私樓樓價與市民購買力脫節;樓價長升的原因,歸根究柢,大家只要比較一下80、90年代與21世紀香港每年土地供應及落成數目,便不難理解箇中關係
•階級向上流動性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但隨着公私營機構推動管理結構扁平化,並將工作大量外判,令「80後」、「90後」晉升途徑大為收窄
環境病
•過去20年左右,香港社會發展日趨成熟,尤其是不少「80後」、「90後」生長於物質充裕的年代,情況與60、70年代的西方相似,人民不再追求單純高速經濟增長,社會邁向「後物質主義」的時代
•政府在推動任何發展計劃時,往往只着重宣揚它的經濟成效,殊不知除了傳統思想經濟要先行外,社會上保育的聲音日漸強大,政府的宣傳對保育人士的說服力相當有限
中港矛盾
•國民教育一役反映中港之間在過去10年,除了經貿關係更緊密外,不少矛盾並未消除,相反還有加劇的趨勢
•20世紀香港的發展與內地始終有相當大的差距,令香港人在上世紀後期已形成獨特的本土身份認同
•回歸後特區政府不敢碰「本土意識」問題,同時又大力宣揚國民身份認同
•可是,近年國內的人權事件(艾未未、李旺陽等)再加上中港接觸而引發的問題如「雙非孕婦」、「水貨客」等,特區政府並無應對良策,成為每日傳媒抨擊的箭靶
展望將來
•民無信而不立,政府應更着重民間對它的信任
•特區政府必須挽回民望,加強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否則一切宏圖也只是空中樓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