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中外領土爭議


近年有何主要的中外領土爭議?
‧中印藏南爭議:自1947年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後,與中國就藏南地區存在長期的領土爭議。1962年中印爆發邊界戰爭,中國雖然戰勝,但卻退兵,並由印度控制雙方爭議的藏南地區至今。
‧中日東海爭議:日本認為中日的專屬經濟區應按中日海岸中間線進行劃分,但中國則認為應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中琉界溝才是中日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因此出現專屬經濟區爭議。同時兩國就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的主權出現極大爭議。
‧南海主權爭議:位於南中國海的西沙、南沙、中沙區域成為周邊國家的爭奪對象。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都聲稱對部份南海區域擁有主權。2012年中國和菲律賓發生黃岩島事件,中國在海南省設立三沙市也導致各國的不滿。
在處理領土爭議上中國有何考慮?
‧龐大的經濟利益:不同於陸地上的分界,海岸線以外200海里為主權國的專屬經濟區,擁有捕魚、開發海底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等)的專屬經濟權利。而東海、南海區域蘊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能滿足中國近年急速增長的能源需求。故此中國在沿海爭議比陸地爭議採取較強硬態度。
‧國家安全的考慮:中國擁有32,000公里長的海岸線,但事實上自二戰後,中國已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第一島鏈(包括日本、台灣、菲律賓等)所封鎖,中國必須奪取釣魚台和南海島嶼的控制權以防止島鏈的加強。同時控制南海區域可以保障中國海上運輸安全,及能源運輸安全(中國與歐洲市場及中東石油供應都需經南海運輸)。
‧高漲民族主義驅使:基於近代的日本侵華歷史,中國人普遍對日本仍存有民族仇恨,八年抗戰的慘痛歷史仍歷歷在目。因此中國政府在處理與日本的領土紛爭時,採取較為強硬手段和外交行動,以爭取人民對政府的支持。與東南亞各國的領土爭議也需要採取強硬態度,以免受到國內民族主義者的非議。
‧轉移國內人民視線:在內地政府支持度持續下降時,對外交事務採取強硬態度往往是扭轉劣勢的有效手段。南韓總統李明博前往和日本有爭議的獨島視察,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台獨主張,都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政府面對嚴重的國內問題如貪污腐敗、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在適當時候對外採取強硬態度,挑起中外民族敵對是團結國內人民的有效方法,人民同仇敵愾自然忘卻對政府的不滿。
領土爭議為中國外交帶來甚麼影響?
‧中外相爭,美國漁人得利:近年中國國力快速增長,2010年甚至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軍力增長也導致美國憂慮,恐中國威脅其世界第一強國的影響力。近年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土爭議加劇,美國得以趁機高調「重返亞洲」,分別和日本、菲律賓等進行軍事演習和加強合作。有效建立更親密的軍事盟友關係,圍堵制衡中國(美國也趁機加強與東盟各國關係)。
‧增加各國對中國的恐懼:近年「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雖然中國領導人不斷重申中國只會「和平崛起」,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但持續的領土爭議很可能打破這辛苦營造的形象。在南海紛爭未解決時建立三沙市,已給予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政府橫蠻的感覺。不但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甚至可能導致各國聯合抵抗中國。因此中國在處理領土爭議事件中採取的手段,不能過於強硬(如派遣漁監船而非軍艦,「默許」香港而非內地的保釣船出航)。
中國應否開戰奪取領土控制權?
‧不少憤青指出,中國應該對日本和其他領土相爭國家採取強硬態度,甚至不惜開戰以捍衛國家領土。但明顯這只是氣話。回顧上世紀歷史,趁國力增長而對外挑起戰爭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德國、日本、意大利,無不落個戰敗的慘淡收場,反而放棄戰爭致力發展經濟才是富強之道(如戰後日本)。中國政府深明國家正處於發展階段,絕不宜挑起任何軍事衝突,因此才「默許」香港保釣船前往釣魚台,中國記者登上黃岩島,以不太影響外交關係的方法爭取領土主權。可見中國政府對領土紛爭採取較為溫和態度,才是顧全大局之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