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與金融海嘯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香港成功由工業經濟發展成商業金融業主導的經濟,並一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雖然全球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今日就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和大家探討一下,全球化下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
2008年金融海嘯如何形成?
•美國一些大型投資銀行將包括房屋次按(不良按揭貸款)在內的資產證券化,並包裝成按揭貸款債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將之推銷到市場,各大金融機構買賣這些債券,形成價值十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經濟環境好(例如樓價升)的時候,貸款人付款,債券持有者有穩定回報;一旦經濟轉差,貸款人無力供款及被迫斷供時,這些債券價格劇跌,甚至跌到一錢不值
•這些天文數字的債券不但在美國本土推銷,經濟全球化下銷售也國際化,因此,不少國際銀行受到牽連。由於金融衍生產品機構複雜,危機到來,銀行之間缺少互信,銀行之間甚至停止借貸,信貸緊縮降臨。企業難以取得銀行貸款,包括美國在內受牽連的經濟開始收縮
•由於香港屬外向型經濟體,主要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受到危機拖累經濟下滑,減少對中國內地的產品需求,作為轉口港和提供貿易服務的香港隨即受到牽連。可見全球化下,增加了香港的外來經濟風險
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造成甚麼影響?
•衝擊香港股樓市:雷曼宣佈破產保護後,投資者擔憂歐美國家金融海嘯會牽連香港金融機構,同時歐美經濟衰退減少對香港出口商品和服務(包括轉口)的需求,減低香港上司公司的營利能力,因此開始拋售股票,恆生指數由高峯31958點跌至10676點,跌幅達66%,樓價下跌24%,投資者損失慘重
•衝擊金融行業:香港部份金融機構持有大量美國次貸資產(匯豐持有943億),受到嚴重損失。同時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導致香港大量持有相關資產的投資者蒙受嚴重損失(雷曼債券)。部份企業因經濟衰退未能向銀行還款,壞帳增加,金融業面臨嚴重挑戰,包括滙豐在內的大型金融機構裁員(2009年第一季失業率達5.2%,較2008年增加1.8%)
•衝擊實體經濟:雖然一般市民沒有持有美國次貸資產,但是同樣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經濟衰退下銀行收緊借貸,導致部份企業缺乏營運資金而倒閉(泰林電器);歐美經濟衰弱減少對香港轉口服務的需求,減少企業營利;金融行業大規模裁員導致市民擔心失業而減少消費,零售業受到嚴重打擊;股市和樓市下跌,財富效應減弱下市民減少消費。2009年香港全年GDP下跌2.7%,金融海嘯實際損害香港實體經濟
•導致資產泡沫出現:美國在金融海嘯後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向金融市場注入更多資金,以增加其流動性,刺激經濟復蘇。由於香港沒有外匯管制及容許資金自由流動,大量的資金(熱錢)因此流入香港並抬高香港的資產價格。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甚至突破1997年歷史高位,增加了香港的經濟風險
•導致嚴重輸入性通脹:歐美國家在金融海嘯後為刺激經濟推出一系列的量化寬鬆政策帶動了全球商品價格,由於香港屬外向形經濟,商品入口價(包括糧食、原油)隨之上漲。2009年香港通脹率只有0.5%, 2010年2.4%,2011年則攀升至5.3%,不但增加企業經營壓力,同時也削弱市民的購買力,損害港人生活水平
金融海嘯對香港的啟示
•改善金融監察制度:近年各國在經濟和金融的依賴程度提高,國際資本的跨境流動大幅增加,令金融業在整體經濟上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必須建立全球性的金融監管制度避免金融危機的再次出現。同時由雷曼債券事件可見香港金融監察制度存在漏洞,未能完全保障投資者利益,因此香港金管局、證監會等機構都必須研究並完善香港金融制度
•政府應適當干預市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令大家感受到「開放與風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故必須學習主動平衡開放與風險,「市場並不是完全理性」。因此必要時政府要對金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世界各國在金融海嘯中也干預市場),以恢復市場的正常運作,而不應該以「自由市場」作為藉口漠視金融危機和經濟情況的惡化
•減低對金融的依賴:香港是一個小型並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並以金融行業支撐香港經濟發展,過份依賴金融行業導致任何金融危機都嚴重損害香港經濟的穩定性。因此香港必須同時發展其他經濟範疇,例如創新科技行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減少往後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程度
•中港合作抗衡外圍衝擊:香港金融與貿易行業過份依賴歐美市場,容易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影響。因此香港應該加強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合作。由於中國設有外匯管制,受外來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較低,同時近年中國積極擴大內需,加強和中國合作有助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及分散風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