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希望知道「商場改革對社區小商戶的影響」。雖然該讀者沒有清楚指明商場改革是甚麼,但近年常有屋邨特色小店被迫結業,故推斷是屋邨商場由公營轉為私營的改革。早前領匯在旗下商場搞「尋味時光」,更被市民鬧爆,矛頭直指領匯不斷加租。
屋邨商場營運差致領匯上市
2005年,領匯上市,接管房委會旗下的屋邨商場,並以高度商業模式運作。為甚麼政府當年把屋邨商場轉為私營呢?
領匯上市前,公屋商場由房委會管理公司管理。房委會是公營機構,營運時須依據很多規則,限制自然比私營多,因此管理商場時容易出現官僚、欠缺彈性等問題,導致管理效率低,商場殘破失修,給人暮氣沉沉的感覺,空置率又高,造成資源浪費。舉一個例子:商場某個店舖如果一開始被規劃為文具店,便不能出租給其他商戶,如果沒有文具店承租,便會長期空置,造成浪費。
有見及此,房委會便將公屋商場及停車場以投資信託基金方式上市,簡言之就是交給商業機構以商業原則運作。接管的領匯既是一家上市公司,須向股東負責,而其最大責任就是「利潤最大化」。領匯以這種私營模式營運商場,大幅改革,全面翻新商場,提升其形象和格調,改善管理效率,務求吸引更多租戶,提高利潤。
正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領匯不是善堂,投放資金大搞商場改革,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租戶身上,結果大幅加租,不能負擔的便被淘汰,社區小店因而慢慢滅絕,換來全港一式一樣的連鎖集團——連鎖快餐店、藥房、家品店、超市等遍佈全港領匯商場。商戶當然也不是開善堂,他們支付了高昂的租金,也會將之轉嫁到消費者,公屋商場的產品價格於是大幅提高,最終令公屋居民叫苦連天。
領匯上市前,公屋商場由房委會管理公司管理。房委會是公營機構,營運時須依據很多規則,限制自然比私營多,因此管理商場時容易出現官僚、欠缺彈性等問題,導致管理效率低,商場殘破失修,給人暮氣沉沉的感覺,空置率又高,造成資源浪費。舉一個例子:商場某個店舖如果一開始被規劃為文具店,便不能出租給其他商戶,如果沒有文具店承租,便會長期空置,造成浪費。
有見及此,房委會便將公屋商場及停車場以投資信託基金方式上市,簡言之就是交給商業機構以商業原則運作。接管的領匯既是一家上市公司,須向股東負責,而其最大責任就是「利潤最大化」。領匯以這種私營模式營運商場,大幅改革,全面翻新商場,提升其形象和格調,改善管理效率,務求吸引更多租戶,提高利潤。
正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領匯不是善堂,投放資金大搞商場改革,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租戶身上,結果大幅加租,不能負擔的便被淘汰,社區小店因而慢慢滅絕,換來全港一式一樣的連鎖集團——連鎖快餐店、藥房、家品店、超市等遍佈全港領匯商場。商戶當然也不是開善堂,他們支付了高昂的租金,也會將之轉嫁到消費者,公屋商場的產品價格於是大幅提高,最終令公屋居民叫苦連天。
公屋小舖漸成絕響
領匯接管公屋商場後,小舖幾近沒有生存空間。小舖既稱為「小」舖,就是資源有限的小商戶,其目標是街坊生意,不冀求藉此發達,只望自食其力賺錢。他們不會花錢大搞高檔裝修,轉而提供便宜的服務和貨品,服務態度一般較為親切,富人情味,不像連鎖集團那種冷冰冰的機械式管理和千篇一律的招呼語。
但領匯與商戶續租時,一般會要求小商戶裝修,提升形象,以配合商場的整體格調,但小商戶可賺的利潤有限,不願支付額外成本裝修,又擔心裝修後需加價來彌補支出,因而失去價格競爭力,最終給財雄勢大的連鎖店吞併。
但領匯與商戶續租時,一般會要求小商戶裝修,提升形象,以配合商場的整體格調,但小商戶可賺的利潤有限,不願支付額外成本裝修,又擔心裝修後需加價來彌補支出,因而失去價格競爭力,最終給財雄勢大的連鎖店吞併。
公屋商場應扮演甚麼角色
領匯接管商場,無可否認令公屋商場耳目一新,管理效率大幅改善,代價卻是趕絕小舖,令物價上漲,致今日的爭議。我們又應如何分析當中的利害呢?
我們不妨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公屋商場的對象是甚麼?
如果跟私人商場一樣,屋邨商場服務的是全港市民和遊客,那麼引入高度商業模式的營運自是無可厚非。但一般市民和遊客會專程到公共屋邨「逛商場shopping」嗎?
顯然,公屋商場的主要服務對象理應是公屋居民,當中夾雜老人、新移民、綜援戶等低收入人士,消費力有限。為他們提供一個高檔次商場,是錯配。他們期望的往往不是高質素服務,只望價格相宜。公屋商場對他們來說更像舊區的街舖,而不是閒來無事逛逛的大型商場。
房委會深明此道,管理公屋商場時,不會以商場原則運作,因為「賺大錢」的話,各界便會指責公營商場歛財,要求減租。故房委會的管理向以收支平衡為最大原則,結果商戶租金相對便宜,居民也不用「捱貴貨」,但代價就是服務質素較低。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公屋居民多屬基層,大多要求的是價廉,而不一定要求物美,對公屋商場的商品和服務向不抱太大期望,最重要是能應付生活所需。
當公屋商場由公營轉為私營,商業模式便打破舊有模式,結果,公屋商場的營運效率上升了,但街坊小店消失,廉價商品服務也消失,不少市民對此深表不滿,造成近年的反對聲音。
筆者親耳聽過一個公屋商場的小文具店老闆說:「領匯常叫我們裝修(他的舖頭裝修很簡陋,但貨品確比連鎖店便宜),但我們在公屋開舖,做的是街坊生意,要豪裝幹嗎?」從他的對話,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公屋商場改革的矛盾所在。
我們不妨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公屋商場的對象是甚麼?
如果跟私人商場一樣,屋邨商場服務的是全港市民和遊客,那麼引入高度商業模式的營運自是無可厚非。但一般市民和遊客會專程到公共屋邨「逛商場shopping」嗎?
顯然,公屋商場的主要服務對象理應是公屋居民,當中夾雜老人、新移民、綜援戶等低收入人士,消費力有限。為他們提供一個高檔次商場,是錯配。他們期望的往往不是高質素服務,只望價格相宜。公屋商場對他們來說更像舊區的街舖,而不是閒來無事逛逛的大型商場。
房委會深明此道,管理公屋商場時,不會以商場原則運作,因為「賺大錢」的話,各界便會指責公營商場歛財,要求減租。故房委會的管理向以收支平衡為最大原則,結果商戶租金相對便宜,居民也不用「捱貴貨」,但代價就是服務質素較低。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公屋居民多屬基層,大多要求的是價廉,而不一定要求物美,對公屋商場的商品和服務向不抱太大期望,最重要是能應付生活所需。
當公屋商場由公營轉為私營,商業模式便打破舊有模式,結果,公屋商場的營運效率上升了,但街坊小店消失,廉價商品服務也消失,不少市民對此深表不滿,造成近年的反對聲音。
筆者親耳聽過一個公屋商場的小文具店老闆說:「領匯常叫我們裝修(他的舖頭裝修很簡陋,但貨品確比連鎖店便宜),但我們在公屋開舖,做的是街坊生意,要豪裝幹嗎?」從他的對話,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公屋商場改革的矛盾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