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國際社會調停與以巴衝突

緒論
‧ 巴勒斯坦地區自古是四戰之地
‧ 巴勒斯坦亦是世界三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重要宗教聖地
‧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於巴勒斯坦建國,但被羅馬滅國後散居世界各地
‧ 阿拉伯人在1400年前進佔巴勒斯坦一帶,並且定居下來
‧ 直至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興起,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期望返回巴勒斯坦建國,20世紀初越來越多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並與在當地定居的巴勒斯坦人不斷衝突
‧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國際社會輿論開始傾向同情猶太人,認同給予猶太人獨立建國是解決猶太人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 1948年聯合國提出以巴分治方案,容許以色列人及巴勒斯坦人分別建國
‧ 可是阿拉伯世界並不承認以色列人/猶太人的建國權利,打從立國之日開始,以色列陷入了阿拉伯世界的圍攻之中,先後經歷了四次中東戰爭(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
‧ 除了面對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壓力外,以色列亦面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它發動的一系列襲擊行動,以色列變成兩線作戰
‧ 在過去半個世紀裏,以色列成功抵抗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行動,亦壓制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但軍事勝利無法百分百保證以色列的安全
‧ 國際社會長期從事對以巴問題的調停,並且在1990年代取得相當大進展,《奧斯陸協定》差點便成功令以巴雙方接受各自獨立建國的計劃,化解50多年來的宿怨
‧ 可惜,隨着1990年代後期以色列轉向右傾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日益弱化,中東和平路線圖已名存實亡
‧ 踏入21世紀,以色列的對手已不再是巴解組織,而是比巴解更激進的哈馬斯組織(由巴解分裂出來),哈馬斯在巴勒斯坦人中民望極高,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態度
‧ 2006年以色列增加對哈馬斯及其背後的支持者真主黨發起軍事行動但不太成功;2009年開始,哈馬斯以自製簡陋火箭襲擊以色列,近日更以射程75公里、較先進的火箭攻擊以色列內陸地區,招致以色列強烈反擊
國際社會在以巴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a) 聯合國安理會
‧ 但凡世界各地發生衝突,聯合國安理會可就此進行討論
‧ 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下,安理會可發出聯合國第XXXX號決議案,要求衝突各方停火,並進行和談
‧ 在處理以巴問題上,聯合國亦曾發出過一系列的決議案(如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1982年南黎巴嫩戰爭),但議案並沒有太大約束力
‧ 一方面,美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長期支持以色列,對於措辭太過強硬或對以色列不利的方案可以一一否決
‧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普遍對以色列友好,而對擁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背景的反以色列組織不滿;
‧ 因此,聯合國的安理會決議案向來溫和,以色列往往在完成它的軍事行動後才接受「停火協議」

(b) 國際調停
‧ 以巴衝突長期以來是國際大事,除了聯合國安理會以停火協議處理各方衝突外,聯合國亦會派遣高級外交官或國際上有名望的政治人物作說客,嘗試給予衝突各方一個體面的下台階

(c) 維和部隊
‧ 在發生地區衝突,交戰雙方涉及攻擊平民時,國際社會可介入確保難民安全
及人道救援物資的供應不受影響;此時,聯合國維和部隊便承擔上述任務
‧ 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以及1982年南黎巴嫩戰爭後,聯合國維和部隊曾進駐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及南黎巴嫩
‧ 可是,聯合國維和部隊只能執行治安任務,面對訓練及裝備世界一流的以色列軍,甚至訓練良好的真主黨民兵,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作用有限
2012年衝突迅速結束
‧ 11月中旬,哈馬斯武裝加強對以色列的火箭攻擊,並且20年來首次射擊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引發以色列民眾強烈不滿並且令以色列政府作出強硬回應
‧ 最近一個星期,以色列空軍大舉出動,攻擊哈馬斯的主要目標,哈馬斯的反擊能力有限,戰火蔓延會令它的損失更嚴重,得不償失
‧ 另一方面,以色列精心打造的反火箭防禦系統「鐵穹」在實戰中攔截率頗高,但仍無法阻止哈馬斯的火箭攻勢
‧ 以色列雖然動員75,000名後備軍人入伍,擺出大規模地面行動的姿態,但汲取過2006年對抗真主黨的游擊戰教訓後,以色列對地面軍事行動慎之又慎,不敢輕舉妄動
‧ 中東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陷入亂局中,激進的回教原教旨主義實力不斷壯大,2011年中東動亂後更多阿拉伯國家民眾傾向支持類似穆斯林兄弟會一類與西方不和的政治組織,倘若此時再爆發戰爭,對任何一方也沒有好處
‧ 此時,埃及總統穆爾西提出以巴雙方停火協議,正好符合各方利益,因此這回合衝突得以迅速結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