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國民身份一開三:種族、文化和政治

教育局於中小學強行推出國民教育,旨在提高國民身份認同,但坊間教材內容違反事實,大有洗腦效果,再加上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近日創新低,國民身份成為熱門爭議。我們先探討國民身份是甚麼一回事。
國民身份及其認同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但很多人談論時刻意簡化,部份原因出於不認識,部份出於政治目的。我們先釐清「國民身份」這個麻煩東西。
在香港擁有不同國籍及文化的種族都可以和諧共處。
一. 種族身份
每個人都有屬於某個種族的生理特徵,例如「白人」是皮膚白晳,高鼻子,藍眼睛,個子高大;華人是「黃種人」,皮膚偏黃,黑眼睛,一般個子不高。這些種族上的特徵,一眼便能分辨,是先天基因決定,無可改變,無可爭議。
常聽到的「×籍華人」稱號,強調的就是種族身份。華人遍佈世界,但其國籍就不一定是中國,故×籍華人就是強調其種族身份的一種稱謂。早前NBA耀目新星林書豪就是好例子,中國某些人稱他為「中國之光」,卻是美麗誤會,他只是美籍華人,正如很多在美國有成就的人都來自其他種族,但他們接受的教育、成長土壤來自美國,甚至從來未回過中國的家鄉,對中國及中華文化的認識可能跟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普通白種人沒有分別。
國民教育課程指引被指偏頗。
二. 民族文化身份
與種族身份關係密切的是民族文化身份。每個民族除有種族上的遺傳特徵,也會有自己一套獨有文化。以華人為例,大部份人都過着濃厚的中華文化生活,例如進食時使用筷子、使用的語言是中文;中樂、水墨畫、京劇、書法等文化產物體現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農曆新年、清明重陽、中秋、冬至等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大節。這種種都大異於其他民族。
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世界出現很多以民族為中心的國家——由單一民族組成一個政權國家,即所謂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如今所謂民族文化身份,很多時也可理解為民族國家身份。但要注意,民族國家身份認同不是必然的,它不像種族般不可改變,而是可以自由選擇。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於美國出生和成長的華人)是個好例子,他們有明顯的華人種族特徵,但可能完全不懂中文,不懂用筷子,從不過清明節,只過聖誕節,喜歡西方文化遠多於中國文化。問他們是甚麼人,不少人會有點迷惘,因為他們過的生活完完全全是西式,但種族上卻跟西方人相異。再舉一例,大陸有很多在海外留學的中國人都嚮往西方文化,而不認同中國文化,更見民族文化認同的非必然性。
不過,民族國家身份對一個人其實有很大的拉力,因為在血緣上和生活上,這種身份影響最深。你在九七前問香港人是甚麼人,你得出的答案不外乎是「香港人」和「中國人」,但會說自己是「英國人」、「西方人」的絕無僅有,即使香港人也過着頗西式的生活,但影響其最深的仍然是中華傳統習俗及文化。準確點說,香港的生活方式是中西交合的一杯雞尾酒。
三. 國籍身份
最後要談的是國籍身份。從上面的例子可見,國籍和種族、文化的身份是完全兩回事。國籍是後天建立,但比民族文化身份的凝聚力弱很多,很多時能以移民方式改變。
華人遍佈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這些地方各有政體或特殊的政治地位,但共有的種族和文化認同(即華人、中華文化)至為明顯。我們讀的「中國歷史」,談的中華文化都是三五千年的東西,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是一個六十多年的政權。
總結
所謂「身份認同」,就是對某個身份有正面感受。例如問你是否認同「洗腦中學」的學生身份呢?如果你對這個身份越正面,認同便越高,相反則越低。但國籍身份並不必然導致認同,例如很多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經常嗟怨美國種種,甚至一邊拿着美國護照,一邊說美帝如何邪惡可惡。
以上只釐清國民身份那複雜、混合的觀念,有關國民身份認同的爭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