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廚餘每日三千噸,香港點頂?

單元: 今日香港、環境、現代中國
議題: 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廚餘、廢物回收、中華文化
環保組織調查發現,多間大型超市每天丟棄的生果、蔬菜、麪包、壽司等食物中,高達七成是未過期及沒有腐爛的「可避免廚餘」。為免影響生意,超市更將食物包裝弄壞,甚至在食物灑上漂白水,杜絕拾荒者撿拾,行為極「折墮」。我們應如何思考「廚餘」這個問題呢?
廚餘影響環境
現時,香港每日產生三千噸廚餘,其中約七成是家居廚餘。不過,工商業廚餘的數量近十年以倍數上升。
廚餘對我們生活有何影響呢?香港的固體廢物越來越多,而堆填區已有飽和之勢,如果廚餘跟其他廢物混雜,直接棄置於堆填區,不單佔用了堆填區空間,還會分解,製造污水、溫室氣體等,不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廚餘與生活質素息息相關
廚餘是一個很吊詭的問題。試想,窮國有沒有廚餘的問題?我們很難想像,食物不足的非洲窮國,那些骨瘦嶙峋的人會捧着大堆廚餘去倒掉,白白浪費。幾十年前的香港和內地,也沒有廚餘問題,因為物質匱乏,飽食已是一種幸福。
但社會富裕了,我們有能力負擔更多食物時,往往會要求超出我們食量的食物,造成浪費。超市、酒店等每天棄置大量食物,供過於求,也是社會富裕所致。
按道理,經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素也隨之改善,但正正因為經濟能力大幅改善,我們卻「有條件」浪費大量食物。浪費是一個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環境問題,道德有缺或者不影響生活質素,但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差,整個社會也要付出代價。香港堆填區爆滿,面對每天三千噸的廚餘,怎樣處理呢?如果處理不當,便造成環境和公共衞生的問題,生活質素反而下降。再把這個問題放諸全球,有地區每天倒掉幾噸食物,有地區每天餓死一百幾十人,不就是一個全球貧富懸殊的問題嗎?
不可避免和可避免的廚餘
有些廚餘不可避免,例如殘羹剩菜。我們總會有吃剩的東西,不是所有食物也能全吃進肚子,例如果皮、菜頭、魚骨等。雖然不可避免,但其實這些廚餘可以循環再造成肥料、魚糧、狗糧等。政府已計劃在大嶼山小蠔灣興建廚餘處理中心,但每日只可處理二百噸廚餘,不到廚餘量的十分一。
有些廚餘可以避免,例如因「眼闊肚窄」或因為顯示豪氣而多點的飯菜、食物零售商賣不出的貨品等,才是大量廚餘的元兇。
解決廚餘有難度
為了環境,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要盡量避免可避免的廚餘,從源頭減少,例如煮飯或外出食飯時,只點足夠份量的食物,不要多點。坊間環保組織近年針對這個問題,積極提出不同措施,例如:

一.少飯減一元
每人食量不同,但餐廳為了管理方便,會給顧客統一份量的白飯,但有不少人食量偏少,尤其女孩子,如果他們能在落單時主動叫「少飯」,便可省回一元。不過成效暫時不算顯著,可能一元不夠吸引力,但這純是宣傳教育,減價太多,餐廳老闆的盈利便會大打折扣。

二.飲宴只設六道菜
根據統計,飲宴中最後兩道菜多是浪費的,大部份人都在那時吃飽了。環保團體便發起「少叫兩道菜」運動,鼓勵酒樓提供「六道菜」的菜單給市民選擇。每道菜份量可以提高,但少了兩道菜便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但這個運動不易推行。中國人愛面子,宴客喜愛「大排筵席」,為免得失賓客,主人家寧願多點菜,吃不了浪費總好過令賓客覺得主人家寒酸。這種觀念在內地更是盛行,很多「豪客」明知吃不完,仍點了滿桌佳餚,以顯氣派,十分缺德。筆者就親眼在內地看過滿桌佳餚變垃圾的實況,令人感到十分折墮。
香港人較少浪費,個人用餐很少點過量餸菜,但宴請親朋時,由於社會未形成避免廚餘的風氣,故多不願選擇六道菜菜單,仍然以八道菜為主,免被人家誤會自己「孤寒」。故這個運動也未見顯著成效。
改變習慣和觀念並非一朝一夕,以上運動雖未見成效,卻是不錯的公民教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