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銀行(Time Bank)作為扶「貧」機制,是最近廿多年的事,全球各地實踐證明,這種扶「貧」機制帶來生機,值得扶貧志士參考。作為另類貨幣機制(alternative monetary system),時間銀行的慨念源遠流長,但是聲名狼藉,類似的機制,曾經風行祖國,一度式微,隨著人口老化,它以另一種面貌重生。
時間銀行是一個服務交易所(service exchange),它以時間作為交易媒界,通常是一小時。舉例,A給別人做了一個小時家務,A的帳戶就有一個時間單位/貨幣(time credit/dollar),A可以用這個時間單位/貨幣,「買」一個小時的服務,如托兒、家務、補習等,時間單位可以儲起來,沒有通漲、貶值的憂慮。有人說這是以物易物(barter)的現代版,又或是回到從前的簡單社會形態。
時間銀行可以彌補現行「市場」的不足,將分配機制深入「貧」困群體,帶來養份。貧困社區如天水圍,由於交通及各種原因,區內居民與外面「隔離」,惡性循環系統,造成貧困,無法從「正常市場」上得到所需服務。又例如經濟轉型及人口老化,產生失業人口,這批人同樣有服務的需求,他們的技能還是有市場的,只是以貨幣為交易單位的市場干擾了服務的交易(如租金太貴)。舉一個實例,壇友波哥(paul_ng)的攝影技術以及鑑賞古董的知識是有市場的,他亦需要照顧老人服務,但是以貨幣為交易媒界的市場機制無法串合這些需要和技能。
時間銀行的慨念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美國,創始人是Edgar Cahn。當時美國的社區服務資源開始枯竭,社會面臨三個相互牽連的問題:貧困人口取得基本商品和服務越加困難,兩極差離加大;家庭、鄰里、社區關係崩裂,增加社會問題;由於資源短缺,針對這些問題的公共計劃和機構逐漸消失。
Edgar Cahn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不能重建真正的社區(rebuild genuine community--維基百科),他歸究主流的由上而下(top-down)社會服務取態,沒有讓受助者參與其中,他稱此為「赤字」(deficit)式取向,服務機構只看到他們要幫助的人的需要,不像資產(asset based)式取向,著重每個人對社區可作的貢獻。從扶貧的角度來說,前者濟貧,後者助人自助。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時間銀行或交換時間有五個基本原則/價值:一、每個人都是資產;二、部份工作不是貨幣可以衡量;三、互相幫助;四、必須有社會網絡;五、尊重每一個個體。
近年美國失業率持續高企,時間銀行的新聞多起來(引起筆者注意)。一位失業女子參加了當地的時間銀行,給人做家務,累積了時間金錢,用在婚禮上,如攝影、婚禮策劃和安排、交通等,她估計「省」了二千多美元。她無法從「正常」的市場賺取這筆「資本」,卻從時間銀行的機制賺得。
除了經濟上的好處,這種機制還有其它好處,它可以令失業者重拾自信,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服務交換的過程,加強社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連係,對社區和個人心理均有益健康。現代社會消費主義和金錢至上為人垢病,以金錢為交易單位的主流市場機制是根源之一,以時間為交易單位的機制,將焦點放在時間上,可以沖淡金錢至上的風氣。
時間銀行普遍以小社區規模存在,有三個主要型式:一、如上文提到,作為社福計劃,建立社區關係,扶助失業人士,主要存在於大城市的貧民區;二、近年在日本和中國,時間銀行普遍用來舒緩老年社群的問題,發展十分快速,讓老年人發輝餘熱之餘,互相照顧,增進身心健康,在歐美國家,能減少許多照顧老人支出。三、歐美不少醫療機構採用時間銀行來補助治療,讓病人互相照顧,直接的治療作用有減少抑鬱,心理康復。同病相憐者,明白病況和病人心理,知道什麼時候該看醫生,減少無謂支出,增強防禦,最重要的是,病人之間互相支持和理解,「外面」沒有同等的服務質量,實踐結果證明可減少巨大醫療支出。
歐美地區實際推行時間銀行面對不少實際問題,例如某些社區缺乏某一些服務,如法律咨詢、醫療診治等,有建議將法律咨詢和醫療診治的時間換成1.5個時間單位,卻遇到參與意欲和換算操作等問題,得靠現行的市場機制獲取這些服務。服務品質參次,難監控,都是問題。時間銀行主要交易「勞力」密集的工種。
另外,參與者不知到社區內提供那些服務,影響他們參與和採用的意欲,作為資訊的交流的機制,時間銀行不及採用貨幣的機制。許多人分不清志願工作和時間銀行的關係(可以將時間金錢捐給慈善機構),也降低他們參與的意欲。最後是持續性的問題,時間銀行的原設計時利用電腦和資料庫附助營運,雖然減少許多支出,功效也大,但多機構需要全職人員來操作,仍有持續性的問題。
時間銀行的慨念早已有之,甚至付諸實行,1832年,威爾斯(Welsh) 社會主義人士及勞工改革家Robert Owen 在英國開設了National Equitable Labour Exchange ,並有數家分行,該交易所如銀行般發行“勞工貨幣”(Labour Notes),單位為1、2、5、10、20、40、80小時,但兩年之後執笠。他的做法刺激了不少社會主義經濟學家,John Gray等在他的刺激之下,成立了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類似中央銀行的組識,發行“勞動貨幣”(Labour Currency),這些舉動後來引起馬克斯(Karl Marx)的關注。
有學者批評,時間貨幣作為貨幣以及市場資訊機制有缺陷,必須防止給時間貨幣評定“金錢價值”(monetary worth),否則將干擾市場力量,擾亂經濟,重演當年蘇聯的結果。我國的「人民公社」,亦曾經採用類似的機制--工分制。工分制一般用勞動日作為社員投入勞動的計量單位,一個勞動日代表一個中等勞動力一天完成的勞動量,一個勞動日再分10個工分。計算工分的主要方法甚至比時間銀行精細,例如有按件記工、死分活評、死分死記和包工,但是由於農業環境的獨特性(氣候和天然條件等),以及實際評分的主觀性引起紛爭,後來都變成了「死分死記」,忽略了工作態度和質量,產生「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現象。此外,他與貨幣市場掛鉤,犯了學者們指出的毛病,中國改革後,這種制度就式微了。
大規模或作為主要的分配機制,時間銀行的實踐是失敗的,但是在歐美的社區小規模實踐,以至作為扶「貧」機制,時間銀行可以彌補主流市場的不足,將「養份」帶到「貧瘠之地」,值得重新檢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