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國際性政府組織與全球管治

國際性政府組織定義
‧ 國際性政府組織是指由多個國家政府組成,以解決跨國問題為目標的組織。可以再細分為全球性及區域性兩類
‧ 全球性政府組織:由全球大多數國家組成,處理世界性的事務。國際性政府組織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刑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 區域性政府組織:由某區域的部份國家組成,處理地區性的事務。區域性政府組織包括:歐盟、北約、東盟等
國際性政府組織例子
聯合國(1945年成立)(國際性政府組織)
‧ 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擁有193個成員國
‧ 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 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是潘基文(南韓籍)

歐盟(1992年簽訂條約建立共同體)(區域性政府組織)
‧ 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
‧ 各國在貿易、農業、金融等經濟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國家,並使用共同貨幣歐元(經濟統一),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仍保留各自權力 (政治未統一)

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成立)(國際性政府組織)
‧ 世貿前身是1948年開始實施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95年正式成立
‧ 現時總幹事是帕斯卡爾.拉米,有157個成員
‧ 世界貿易組織致力於消除各國的貿易限制(關稅、限額等),同時是國際貿易矛盾的仲裁者
國際性政府組織的作用(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 促進國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面對任何的跨國問題時(戰爭、污染、罪案、恐怖主義等),單靠一個國家的行動難以解決問題。通過國際組織則可以達到協調衝突、緩解矛盾、促進合作的作用。例如世界貿易組織致力維護世界經濟安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世界各國提供合作平台,共同處理世界氣候問題;這些國際合作都能有效增加世界各國解決跨國問題的成效
‧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在國與國或國家內部在發生衝突時,國際組織可扮演調解者的角色防止局勢惡化,能較為有效地解決問題。例如聯合國阿富汗斡旋特派團,確保《關於解決阿富汗局勢的協定》獲得執行。2012年,聯合國派遣特使安南前往敘利亞,協調敘利亞政府和反政府武裝份子,以尋求和平解決敘利亞內戰的方案。國際性政府組織同時提供了平台,讓出現紛爭的國家能通過談判而非武力解決雙方矛盾
‧ 保障各國人權:國際性政府組織能促使各國政府改善人權,例如《聯合國人權公約》規定各國必須廢除酷刑,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生存權)等。而面對專制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反對,公然損害國內人權時,國際政府組織可以作出譴責,甚至可以出兵干預。例如2011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宣佈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防止利比亞卡達菲政權屠殺人民,有效保障世界人權
國際性政府組織的局限
‧ 成為霸權國家的工具:聯合國的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擁有對議案的否決權,原意是希望在重大問題上能夠得到大國的一致同意,提高決議可行性。但從實際執行上來看,否決權反而成為大國爭權奪利的工具;例如近年美國於聯合國上多次倡議制裁北韓,但中國為維持和北韓良好外交關係而反對制裁,中美之間就北韓的問題出現矛盾,利用否決權來維護各自的國家利益,而非以全球利益作為出發點
‧ 表決制度難平衡各國利益:國際性政府組織的表決制度是影響其發揮多大作用的重要因素。常見的表決制度有「一國一票一致同意制」、「一國一票多數表決制」、「加權表決制」。「一國一票一致同意制」實際上賦予各成員國否決權,令組織難以通過任何議案(如1919年成立、1946年解散的國際聯盟)。「一國一票多數表決制」可以避免極少數國家試圖阻礙絕大多數國家主張的情況,但會忽視小國家或少數國家的利益。採用「加權表決制」的國際經濟組織一般都被經濟大國所控制,成為拓展本國經濟利益的工具(例如美國在世界銀行擁有15.85%投票權)。不同表決制度均難以平衡所有國家的利益
‧ 削弱各國政府權力:國際性政府組織一般擁有自身的規章和制度,成員國必須遵守組織的規定,無疑會削弱各國政府的自主權力,不能因應自身國家的獨特情況而改變政策。例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成員國必須開放市場,削減關稅,不能因為開放市場導致國內市場被外國商品搶奪而施加貿易限制,也不能以增加關稅來改善政府財政,經濟自主程度受到極大削弱
‧ 缺乏有效約束力:很多時國際性政府組織的規則都缺乏約束力和有效監察,違反規則的情況時常出現。例如中國雖然簽署了《聯合國人權公約》,但仍不時出現剝削人權的事件,例如劉曉波、陳光誠事件等,各國際性政府組織都未能對中國採取實際制裁行動。2003年美國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正式授權的情況下出兵伊拉克,聯合國也無力對作為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美國作出任何譴責,可見聯合國缺乏有效制衡強國的能力

沒有留言: